民和年稔的意思、民和年稔的详细解释
民和年稔的解释
犹言民乐年丰。《后汉书·桓帝纪》:“幸赖股肱御侮之助,残丑消荡,民和年稔,普天率土,遐邇洽同。”
词语分解
- 民和的解释 民众和睦团结。《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管子·兵法》:“畜之以道 * 和,养之以德 * 合。” 晋 潘岳 《河阳县作》诗之二:“黔黎竟何常,政成在民和。” 宋 梅尧臣 《和永
- 稔的解释 稔 ě 庄稼成熟:丰稔。稔年(丰收之年)。“岁比登稔”。 年,古代谷一熟为年:凡五稔。 熟悉,习知:稔知。稔熟。素稔。相稔。 事物酝酿成熟:“恶积衅稔”。 笔画数:; 部首:禾;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民和年稔”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形容社会安定、百姓和睦、五谷丰登的理想景象。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字面释义
- 民和: 指人民和睦相处,社会关系融洽,没有纷争。这里的“和”强调和谐、安定。
- 年稔: 指庄稼丰收,年成很好。“稔” (rěn) 本义指庄稼成熟,引申为丰收之年。
二、整体含义
“民和年稔”综合起来,描绘的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
- 社会层面安定和谐: 百姓安居乐业,邻里和睦,社会秩序井然,没有战乱或大的动荡。
- 经济层面富足丰裕: 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粮食充足,人民生活有保障。
- 国家层面治理有方: 常隐含君主贤明、政治清明、治理得当,才能达到这样的盛世景象。
三、用法与特点
- 褒义色彩浓厚: 该成语带有强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是古代对太平盛世、国泰民安景象的经典描述。
- 多用于描述理想状态或盛世: 常用于形容历史上的治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或表达对美好社会的期许。
- 强调“和”与“稔”的关联: 体现了古人的治国理念,认为社会和谐(民和)是基础,而经济富足(年稔)是重要保障和体现,两者相辅相成。
四、例句
- “比年稍丰稔,强盗差稀,民和年稔,唯此为上。”(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孝桓帝纪》) 此句形象地表达了在收成稍好的年份,社会秩序好转,百姓和睦、年成丰收是最理想的状态。
- (在描述盛世时)贞观年间,政治清明,民和年稔,史称“贞观之治”。
权威参考来源:
-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对“稔”字有明确释义,指“庄稼成熟”,并收录“年稔”等相关词汇含义。其在线版或官方出版物是汉语词汇解释的权威标准。
-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作为大型历史性汉语语文辞典,对“民和年稔”这类成语有详细溯源和释义,常引用古代文献例证。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侧重解释古代汉语词汇和成语的含义及用法,是理解“民和年稔”这类文言词汇的重要工具书。
- 《辞源》(商务印书馆): 探求汉语词汇的语源及历史演变,对理解“民和”、“年稔”的构成及“民和年稔”的整体含义演变有重要参考价值。
- 中华书局相关古籍整理出版物(如点校本《后汉书》): 提供成语的原始出处和经典用例,如范晔《后汉书》中的记载,是理解该成语历史语境和用法的第一手权威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民和年稔”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1.基本释义
“民和年稔”意为“人民和睦,年成丰收”,形容社会安定、百姓安乐且农业丰收的繁荣景象。其中:
- “民和”:指人民和睦相处,社会和谐;
- “年稔”:指农作物丰收,年成富足。
2.出处与典故
该成语最早出自《后汉书·孝桓帝纪》:“幸赖股肱御侮之助,残丑消荡,民和年稔,普天率土,遐迩洽同。”,描述国家在贤臣辅佐下实现太平盛世的景象。
3.用法与结构
- 语法功能:多作宾语、定语,用于描述社会状态或时局。
- 近义词:民和年丰。
- 读音注意:“和”在此处读作“hé”,而非其他多音字发音。
4.使用场景
常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中,赞美国泰民安、经济富足的社会状态,如古代帝王功绩总结、地方治理成效描述等。
以上内容综合了《汉典》《后汉书》等权威来源的释义,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背景或例句,可查阅相关古籍或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昂贵阿狥扳缯犇亡比比皆是饼锭不到黄河心不死不防不彰嘲剧吃排头雕缋遁疚独奏州飞鹰奔犬奉辞歌手公馆贱阴较固嘉贞近辅进服紧隣计算尺救御卷施开畅闿圛坷拉空头祸睽罛来路岚翠郎秩历命灵承逻刹陆轴木硬皮甲贫贱之交纤夫轻赋薄敛齐嶄嶄软脆散赐少进石莲子顺坦题扁土层讬生土堰闻融敦厚汙蔑五脏六腑喜爱闲邀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