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落的露水。《詩·鄭風·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鄭玄 箋:“零,落也。” 南朝 宋 鮑照 《代蒿裡行》:“馳波催永夜,零露逼短晨。” 清 譚嗣同 《公宴》詩:“華月流綺疏,置酒臨高臺。劍佩拂零露,冠蓋紛以來。”比喻容易消失的事物。 宋 張元幹 《沁園春》詞:“富貴浮雲,身名零露,事事無心歸便歸。”一說,露珠。見 高亨 《詩經今注》。
"零露"是漢語古典文學中具有詩意的自然意象詞彙,其釋義可從以下五個角度展開分析:
一、基本釋義 《漢語大詞典》釋為"降落的露水",《古代漢語詞典》補充解釋"零"在此處特指露水自然滴落的狀态。該詞常見于《詩經》為代表的先秦文獻,如《鄭風·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通過"零"字描摹露珠在草葉間滾動的動态過程。
二、詞源分析 據《說文解字注》考證,"零"本義為"徐雨",後引申為液體細密降落的狀态,與"露"組合構成偏正結構複合詞。"零"在此非現代常用的"零落"義項,而是強調露水形成的自然過程。
三、文學意象 《詩經集傳》指出該詞多用于起興手法,既實寫黎明時分的自然景象,又隱喻人物情感的醞釀過程。如《小雅·蓼蕭》以"零露湑兮"起興,暗喻君子德澤如甘露潤物無聲。
四、現代語用 《現代漢語典故詞典》記載該詞在現代多用于文學創作,常作為"晨露"的雅稱。例如餘光中《蓮的聯想》中"零露尚在荷葉上打轉"的描寫,延續了古典意象的審美特質。
五、語言學觀察 《漢語疊韻詞研究》從音韻學角度分析,"零露"屬"青東合韻",雙聲疊韻的發音特點使其在詩歌中具有特殊的韻律美,這是該詞能長期留存于文學語言的重要音韻學基礎。
“零露”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多層次的解釋:
字面意義
“零”指降落、零落,“露”即露水,合起來表示降落的露水或露珠。例如《詩經·鄭風·野有蔓草》中“野有蔓草,零露漙兮”即用此意。
引申意義
比喻容易消逝的事物,如宋代張元幹《沁園春》詞中“身名零露”以露水暗喻短暫的人生或虛名。
在姓名學中,“零露”讀音優美(líng lù),寓意專注、聰慧,象征如露水般純淨通透,同時隱含“獨一性”。
愛恩阿基米德案衣白駒空谷班倕逋怨楚服儲饷當室點冊訂議冬至點崿峙附名高平官話官綠慣一後老子賄賂見微知著及瓜鲸蠟盡足開階立極科文枯荻牢禀廉頑立懦厘饬流歠輪索氂虱木硬匿留逆氣旁仄烹調前情傾撫冗詞贅句三槐上說天堂,下說蘇杭攝理水洩不通説真格的祀奉俟奴頌靈訟言俗眼缇室土産推唱妥當微辯汙泥濁水無依無靠謝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