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用藥後而産生的頭暈目眩的強烈反應。《書·說命上》:“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 孔穎達 疏:“瞑眩者,令人憤悶之意也。” 宋 陸遊 《排悶》詩:“又若哀其愚,救以藥瞑眩。” 傅尃 《落日》詩之三:“良藥醫雲須瞑眩,大雄佛以濟慈悲。”
(2).泛指頭暈目眩。《說郛》卷三一引 宋 無名氏《緻虛雜俎》:“西域有獸如犬,含水噀馬目,則馬瞑眩欲死。”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白萍》:“ 林 被酒瞑眩,極力支撐,竟不能敵。”
“瞑眩”是一個源自中醫古籍的術語,其含義和演變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瞑眩”最早見于《尚書·說命》:“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意為服藥後若未出現頭暈目眩等反應,疾病難以痊愈。本義指藥物引發的頭暈、惡心等強烈反應,後擴展為治療過程中出現的暫時性不適症狀,如嘔吐、戰汗、洩瀉等。
瞑眩反應需與藥物副作用區分:前者伴隨症狀緩解,後者則持續加重。例如,短暫腹瀉後病情改善屬瞑眩,而持續腹痛則可能為不良反應。
當代中醫将瞑眩擴展為“好轉反應”,涵蓋針灸、推拿等療法引發的排毒現象,如舊傷隱痛複發、皮膚出疹等,視為身體修複信號。
瞑眩既是中醫治療的特殊現象,也是判斷療效的參考指标,但其發生因人而異,需結合具體症狀與病程綜合評估。
《瞑眩》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因疲勞、眩暈或昏迷而閉上眼睛,不出聲地痛苦或昏厥。
瞑眩的部首是目(mù),表示與眼睛相關。
瞑眩的筆畫數量為19劃,屬于較為複雜的漢字。
瞑眩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它是從古代漢語中“瞑”、“眩”這兩個詞合成而成。
在繁體字中,“瞑”保持不變,“眩”則被編寫成“眩”字。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瞑眩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主要體現在瞑字的“目”部下面多加一個橫折狀的筆畫。
1. 我今天疲勞過度,感到瞑眩,不得不休息一下。
2. 高溫使他昏倒在地,陷入了瞑眩的狀态。
瞑眩可以與其他詞彙組成新的詞語,例如: 瞑眩症、瞑眩感、瞑眩發作等。
與瞑眩意思類似的詞語有: 眩暈、昏厥。
與瞑眩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清醒、覺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