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記·儒林列傳》:“ 竇太後 好《老子》書,召 轅固生 問《老子》書。 固 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後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書乎?’” 裴駰 集解:“ 徐廣 曰:‘司空,主刑徒之官也。’《漢書音義》曰:‘道家以儒法為急,比之於律令。’”後以“城旦書”泛稱刑書。 宋 李石 《蓋公堂》詩:“吾家柱下史,不讀城旦書。” 清 趙翼 《題嶺南物産圖六十二韻》:“我昔官其地,吏事困案牘。但翻城旦書,奚暇《爾雅》讀。”
“城旦書”是一個具有曆史典故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該詞最早見于《史記·儒林列傳》,記載窦太後與儒生轅固生的對話。轅固生貶低《老子》為“家人言”(即普通家訓),窦太後怒斥:“安得司空城旦書乎?”。其中“司空”是秦漢時期掌管刑徒的官職,“城旦”則指一種強制勞役的刑罰(犯人需參與築城等苦役)。窦太後将儒法思想比喻為嚴苛的刑律文書,故“城旦書”最初代指刑書或律令。
後世以此典故為基礎,将“城旦書”泛化為與刑罰、律法相關的文書,例如宋代李石詩句“不讀城旦書”即表達對刑律的疏離。需要注意的是,部分現代解釋(如形容内容深奧難懂)可能源自對典故的誤讀或混淆,主流含義仍與法律刑責相關。
“城旦”作為刑罰,在秦漢時期屬于重勞役刑,犯人需服四年築城等苦役,并附加黥面(面部刺字)等肉刑。因此“城旦書”一詞隱含着對嚴苛律法的批判或諷刺意味。
該詞核心含義為“刑書”,源自漢代儒道思想沖突的曆史事件,後演變為律法文書的代稱。建議優先參考《史記》及秦漢法制史研究以獲取權威解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