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子·湯問》:“ 渤海 之東,不知幾億萬裡,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 歸墟 。”本指深不可測的山谷,後以“無底壑”比喻難以滿足的貪欲。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雲蘿公主》:“吾弟無行……此後成敗,在於新婦。能令改行,無憂凍餓,不然兄亦不能填無底壑也。”
“無底壑”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文獻記載及比喻義項進行解析:
出處與本義
源自《列子·湯問》,描述渤海以東的“大壑”為“無底之谷”,名為“歸墟”。本義指深不可測的山谷,強調其自然屬性的深邃無邊。
比喻義
後引申為難以滿足的貪欲,形容人對物質、權力等無止境的追求,如蒲松齡在《聊齋志異·雲蘿公主》中以“兄亦不能填無底壑”批判貪婪行徑。
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文學或批評語境,帶有貶義色彩。例如清代文獻中常以此詞警示過度索取的行為,暗含“欲望如深淵無法填平”的哲理。
以上解析綜合了《列子》、曆代注釋及文學作品中的用例,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可參考《列子》原文或《聊齋志異》相關篇章。
《無底壑》是一個成語,意為深不可測的坑壑。形容事物深不可測,無法估量。
《無底壑》拆分為“無(一)底(廣)壑(土一)”,部首分别為“無字頭部首”、“廣字底部首”、“土字底部首”,總共有11個筆畫。
《無底壑》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蘇秦列傳》中,形容蘇秦的辭令深奧難測,以感動人心。
《無底壑》(繁體字中的「無」和「底」略有不同)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對于《無底壑》的寫法有一定的變化。不過總體上與現在的寫法相似,隻是筆劃的順序和部分結構稍有區別。
1. 這個問題涉及的領域如同無底壑一般,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2. 面對困難,我們要有攀登無底壑的勇氣和決心。
無望、無知、無邊、無限、無私
深不可測、無窮無盡、深不可測
顯而易見、淺薄易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