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枯骴的意思、枯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枯骴的解釋

肉未爛盡的屍骸。亦泛指屍骸。 唐 韓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詩:“過半黑頭死,陰蟲食枯骴。” 元 柳貫 《尊經堂詩》:“黨同護朽竹,攻弱擊枯骴。” 明 宋濂 《慈孝庵記》:“自世道既降,而相墓巫之説興。謂枯骴足以覆燾乎後昆,謂福禍貴賤盡繫乎岡巒之離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枯骴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特指暴露于野外的幹枯屍骨或殘骸,帶有強烈的書面語色彩和古語特征。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一、釋義

枯骴(kū cī)指因暴露風化而幹枯的屍骨,尤指未經埋葬或遭遺棄後自然腐朽的骸骨。該詞蘊含“荒涼、腐朽、無人收斂”的意象,常見于描述戰亂、災荒後的慘烈景象或曆史文獻中對遺骸的記載。


二、字義分解

  1. 枯(kū):

    本義為草木失去水分而幹萎,引申為“幹癟”“失去生機”。此處強調屍骨因長期暴露風化而失去皮肉,僅存幹枯骨架。

  2. 骴(cī):

    同“髊”“胔”,專指未完全腐爛的屍骨。《說文解字》釋“骴”為“鳥獸殘骨”,後泛指人畜屍骸。其核心含義是“未掩埋的殘骸”,常含貶義或悲憫色彩。


三、出處與書證

該詞源自古籍,多見于史書與律法文獻:


四、用法演變

“枯骴”屬古漢語殘留詞,現代漢語極少使用,僅見于:

  1. 曆史研究:描述考古發現或文獻中的遺骸;
  2. 文學創作:營造蒼涼、肅殺的意境(如曆史小說、詩歌);
  3. 法律史文獻:特指古代涉及屍骸處置的律例。

五、近義與關聯詞


參考資料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唐律疏議譯注》(中華書局)
  3. 《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枯骴”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構詞和語境分析:

  1. 字義解析

    • 枯:指幹枯、枯萎,常用于形容失去生命力的事物(如枯枝、枯骨)。
    • 骴:通“髊”,本義為殘骨或未完全腐爛的屍體。如《周禮》中“掌除骴”,鄭玄注:“骨之尚有肉者也。”
  2. 詞義推測
    綜合兩字含義,“枯骴”可能指幹枯的殘骸或屍體,強調物體腐朽、失去鮮活狀态的特征。該詞多見于古籍或特定文學作品中,例如描述戰亂後的荒涼場景或自然腐朽的意象。

  3. 使用建議
    由于“枯骴”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若需準确理解其含義,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辭源》等權威辭書,或結合具體古籍上下文分析。

若有具體出處或語境,可進一步提供以便精準解讀。

别人正在浏覽...

哀臞按行自抑半瘋兒辦課寶塔保惜奔播逼主不能自拔谌母舛和椿津電動勢點鼓輀車惡支煞飛丁蜚禽風文噶拉剛镞寒鴈喝禮歡戚花嘴魂飛膽喪火齊火鎗錦鯉菤耳覺卧拘送看承曠樣愧栗朗晏樂縣廉部曆懷亂放露國躶身鳗絲暮去朝來嗫嗫泥鞋窄襪陪房棚朳泉布撒诳笘鑰扇子四沖六達司録條直土堡無必五部五橫祥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