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骴的意思、枯骴的詳細解釋
枯骴的解釋
肉未爛盡的屍骸。亦泛指屍骸。 唐 韓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詩:“過半黑頭死,陰蟲食枯骴。” 元 柳貫 《尊經堂詩》:“黨同護朽竹,攻弱擊枯骴。” 明 宋濂 《慈孝庵記》:“自世道既降,而相墓巫之説興。謂枯骴足以覆燾乎後昆,謂福禍貴賤盡繫乎岡巒之離合。”
詞語分解
- 枯的解釋 枯 ū 失去水分,水全沒有了:幹枯。枯萎。枯槁。枯榮。枯魚銜索(串在繩索上的幹魚,形容存日不多)。 沒趣味,無生趣:枯燥。枯腸(喻枯澀貧乏的思路)。 榮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骴的解釋 骴 ī 肉未爛盡的屍骨。 筆畫數:; 部首:骨;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枯骴”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構詞和語境分析:
-
字義解析
- 枯:指幹枯、枯萎,常用于形容失去生命力的事物(如枯枝、枯骨)。
- 骴:通“髊”,本義為殘骨或未完全腐爛的屍體。如《周禮》中“掌除骴”,鄭玄注:“骨之尚有肉者也。”
-
詞義推測
綜合兩字含義,“枯骴”可能指幹枯的殘骸或屍體,強調物體腐朽、失去鮮活狀态的特征。該詞多見于古籍或特定文學作品中,例如描述戰亂後的荒涼場景或自然腐朽的意象。
-
使用建議
由于“枯骴”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若需準确理解其含義,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辭源》等權威辭書,或結合具體古籍上下文分析。
若有具體出處或語境,可進一步提供以便精準解讀。
網絡擴展解釋二
《枯骴》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枯骴》(ku4 ju4)指的是鳥類屍體長時間暴露在自然環境中,逐漸變得幹癟、消瘦、腐朽的狀态。這個詞有一種悲涼、凄涼的意味,常用來形容人或事物經曆了長時間的荒廢和衰敗。
拆分部首和筆畫:
《枯骴》的拆分部首是木(mù)和骨(gǔ),分别表示“樹木”和“骨骼”。它的筆畫數分别是8畫和10畫。
來源:
《枯骴》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荀子·勸學》中的“赴枯骴之宴”。這句話表達了要到荒山野嶺,去觀察那些幹枯瘦骨的意境,并引申為學習者要時刻警惕自己不要沉溺于安逸的生活中,要經常自我剖析,不斷進步。
繁體:
《枯骴》的繁體字為「枯骴」。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枯骴》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中的記載,骴的原字形為「骨目」,表示骨頭的血管紋理。而《康熙字典》中則将骴的字形與骸相通,表示屍骨消瘦的樣子。這些古時候的寫法也能體現出《枯骴》原本的含義。
例句:
1. 這片廢棄的土地上,到處都是枯骴的樹木和野草。
2. 時間的流逝使得他的才華漸漸變得枯骴。
3. 整座城市已經被歲月摧殘成一片枯骴之地。
組詞:
枯木、骸骨、荒涼、衰敗、幹枯
近義詞:
腐朽、憔悴、幹癟
反義詞:
蓬勃、蓬松、鮮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