缫絲的意思、缫絲的詳細解釋
缫絲的解釋
[silk reeling;filature reeling] 把蠶繭煮過後抽出絲來
詳細解釋
抽繭出絲。 南朝 宋 鮑照 《夢還》詩:“孀婦當戶笑,繅絲復鳴機。” 宋 陸遊 《嶽池農家》詩:“一雙素手無人識,空村相喚看繅絲。” 茅盾 《子夜》六:“ 法國 留學生,萬能博士,會缫絲,也會養蜂。”
詞語分解
- 缫的解釋 缫 (繅) ā 把蠶繭浸在滾水裡抽絲:缫絲。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絲的解釋 絲 (絲) ī 蠶吐出的像線的東西,是織綢緞等的原料:蠶絲。絲綢。缂(?)絲(中國特有的一種絲織的手工藝品。亦作“刻絲”)。 像絲的東西:鐵絲。菌絲。肉絲。遊絲。 細微,極小:一絲不苟。 綿長的思緒或
網絡擴展解釋
“缫絲”是一個與蠶絲加工相關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讀音與字形
- 讀音:
“缫”讀作sāo(第一聲),與“騷”同音。
字形解析:“缫”為形聲字,左側“纟”(絲)表意,右側“巢”表音。
二、基本釋義
- 字面含義:
指将蠶繭浸入熱水後抽絲的過程。通過加熱溶解蠶繭表面的膠質,使絲線分離并纏繞成生絲。
示例:
“一雙素手無人識,空村相喚看缫絲。”(宋·陸遊《嶽池農家》)
三、工序與技術
- 傳統方法:
将蠶繭浸泡于熱水中軟化膠質,手工抽取絲線,用工具(如缫車、圓輪等)卷繞成絲束。
- 現代工藝:
通常合并5-10粒蠶繭的絲合成一根生絲,控制水溫避免絲質損傷。
四、曆史與文化
- 起源:
中國約7000-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已有紡輪,傳說嫘祖(黃帝之妻)教民養蠶缫絲。
- 文化意義:
作為傳統手工藝,缫絲技術至今在部分地區(如山西柳林縣)傳承,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
五、相關擴展
- 成語用法:
“缫絲”可比喻做事繁瑣費時,如“缫絲複鳴機”(南朝宋·鮑照)。
- 工具與衍生詞:
如“缫車”(抽絲器具)、“缫緒”(比喻事情開端)等。
通過以上内容,可全面理解“缫絲”的工藝、曆史及文化内涵。如需更詳細工序或文化考證,可參考權威文獻或地方志。
網絡擴展解釋二
缫絲的意思
《缫絲》是一個詞彙,主要指的是紡織過程中将絲綢或者其他纖維材料進行細絲處理的過程。
拆分部首和筆畫
《缫絲》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缶”部,右邊是“糸”部。從左到右分别有6畫和6畫,總共12畫。
來源和繁體
《缫絲》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是由缶和糸兩個字合并而來的。在繁體字中,缫絲用「繅絲」來表示。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缫絲的寫法略有不同。具體寫法為「繰絲」,繰字由糸部與乂部組合而成。
例句
1. 媽媽用古老的織纖機缫絲。
2. 這家工廠每天都能缫絲數千米。
組詞
1. 缫絲機
2. 缫絲工人
3. 缫絲廠
近義詞
紡織、細絲處理
反義詞
纖維粗制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