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疎惶”。猶言惶恐不安。《再生緣》第二二回:“伯母今朝何出此?反教小侄意疎惶。”
“疏惶”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ū huáng,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疏惶”形容心情慌亂、惶恐不安的狀态。該詞由“疏”和“惶”二字組成: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用于書面或特定表達場景。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古典文學作品或權威詞典()。
疏惶(shū huáng)是一個形容詞,形容人在面臨突發事件或困境時感到慌亂、迷茫和不安定的狀态。疏惶的拆分部首分别是疒和心,總共包含了11個筆畫。
疏惶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于《老子》。在六朝時期的《易傳》中,有“人之先疏惶則不可以為國家臣民”的用法。繁體字形為疏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過了演變和變化。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疏字在古代有多種寫法,包括“欶”、“讀”以及“斯”等。而惶字也有不同的寫法,如“怳”、“宺”和“怳”等。
1. 他突然接到了一封來自老闆的通知,讓他感到疏惶不安。
2. 面對未知的未來,他心中充滿了疏惶和不确定。
1. 疏惶不安 2. 疏惶迷茫 3. 疏惶無措
慌亂、迷茫、不安、恐慌
從容、沉着、鎮定、冷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