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淺的意思、鄙淺的詳細解釋
鄙淺的解釋
亦作“ 鄙俴 ”。鄙陋淺薄。 漢 趙晔 《吳越春秋·夫差内傳》:“臣鄙淺於道,不能博大。”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雜藝》:“言辭鄙淺,驗少妄多。”《隋書·經籍志二》:“ 遷 卒以後,好事者亦頗著述,然多鄙淺,不足相繼。” 章炳麟 《訄書·訂文》附《正名雜義》:“至雲人所不曉,緻減神味,説尤鄙俴。”
詞語分解
- 鄙的解釋 鄙 ǐ 中國周代地方組織單位之一,五百家為一鄙:鄙師(古官名,周制每縣五鄙,“鄙師”掌其鄙之政令祭祀)。 郊野之處,邊遠的地方:邊鄙。 粗俗:鄙陋。鄙俗。鄙夫。鄙近(庸俗淺近)。 輕蔑,看不起:鄙視。
- 淺的解釋 淺 (淺) ǎ 從表面到底或外面到裡面距離小的,與“深”相對:深淺。淺灘。淺海。屋子進深淺。 不久,時間短:年代淺。 程度不深的:這篇文章很淺。淺薄。淺嘗。淺見。淺近。淺陋。 顔色淡薄:淺紅。淺淡。
網絡擴展解釋
“鄙淺”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析:
基本含義
“鄙淺”指言辭或見解淺陋、不夠深刻,常用于形容知識或見識的淺薄,帶有自謙或批評的意味。其核心在于表達對自身或他人認知深度的否定,例如自謙時表示“我的理解可能不夠深入”,或批評他人觀點“缺乏深度”。
詳細解釋
-
詞義側重
該詞強調認知層面的不足,既可指學識、思想的淺顯(如“臣鄙淺於道,不能博大”),也可形容語言表達的粗陋(如“言辭鄙淺,驗少妄多”)。
-
使用場景
- 自謙語境:古代文人常用以表示謙遜,如《吳越春秋》中臣子自稱見解淺薄。
- 批評語境:用于評價他人觀點或作品不夠高明,如《隋書》批評某些著述“鄙淺,不足相繼”。
-
曆史淵源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如趙晔《吳越春秋》),并在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沿用,說明其作為書面語的長期穩定性。
相關辨析
- 與“鄙薄”的區别:
“鄙薄”側重“輕視”(如“鄙薄他人”),而“鄙淺”強調“淺薄”,二者雖同為謙辭,但語義重心不同。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或現代延伸用法,可參考《顔氏家訓》《隋書》等文獻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鄙淺(bǐ qiǎn)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思是對自己的知識、見解或能力表示不自信、謙虛或不足夠自信而使用的詞彙。
拆分部首和筆畫:鄙(魚+壬+十)淺(水+千)。
來源:鄙淺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周易》中,作為一種謙虛的表達方式。
繁體字:鄙樸(bǐ pǔ)。
古時候漢字寫法:德淺(dé qiǎn)。
例句:我對這個問題的了解非常鄙淺,希望有更多時間和機會學習。
組詞:鄙視、鄙棄、淺見等。
近義詞:謙虛、謙遜、謙和。
反義詞:自信、自以為是、傲慢。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