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鳴條之事的意思、鳴條之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鳴條之事的解釋

指 伊尹 相 湯 伐 桀 ,與 桀 戰于 鳴條 之野的史實。借指征戰之事。 晉 袁宏 《後漢紀·桓帝紀上》:“目不視 鳴條 之事,耳不聞檀車之聲。” 周天遊 校注引 胡三省 曰:“言 桀 紂 貴為天子,得罪於天,流毒於民,而 湯 武 伐之,亡國之事不接於帝之耳,帝不知為戒也。”《晉書·張載傳》:“ 殷湯 無 鳴條 之事,則 伊尹 , 有莘 之匹夫也; 周武 無 牧野 之陣,則 呂牙 , 渭 濱之釣翁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鳴條之事”是中國古代史上一場具有轉折意義的重大戰役,特指商湯在鳴條(今地有争議,一說山西運城夏縣,一說河南開封陳留附近)擊敗夏桀,導緻夏朝滅亡、商朝建立的關鍵曆史事件。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闡釋:


一、漢語詞典釋義與曆史事件本質

根據權威辭書界定:

此事件本質是以武力推翻暴政的王朝更替,被視為早期“天命轉移”思想的實踐典範,标志着夏商兩代政權的正式交接。


二、核心經過與文獻依據

事件脈絡以傳世文獻為基:

  1. 戰前背景

    夏桀暴虐失民心,商湯積蓄力量并争取諸侯支持。《孟子·梁惠王下》載“湯放桀”即指此事,凸顯其“吊民伐罪”的正義性 。

  2. 誓師宣言

    商湯作《湯誓》,控訴夏桀罪狀(如“率遏衆力”“率割夏邑”),宣示替天行道的合法性。此文收錄于《尚書·商書》,是現存最早的戰争動員文獻之一 。

  3. 決戰地點

    兩軍決戰于鳴條之野。《史記·殷本紀》明确記載:“桀走鳴條,遂放而死”,說明鳴條是夏桀潰敗逃亡的關鍵地點 。

  4. 曆史影響

    夏朝滅亡,商湯建立新政權,定都亳(今河南商丘)。《竹書紀年》等古籍均将此事視為夏商分界的标志性事件。


三、地理考辨與學術觀點

鳴條地望存不同學說,反映學術讨論:


四、思想史意義與文化象征

“鳴條之事”超越軍事事件,成為儒家政治哲學的重要案例:


權威參考文獻

  1. 古籍原典

    《尚書·湯誓》(中華書局點校本)

    《史記·殷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版)

    《孟子·梁惠王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本)

  2. 現代研究

    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

    譚其骧主編:《中國曆史地圖集》(第一冊),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

    王晖:《商周文化比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論及鳴條之戰的曆史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鳴條之事”是一個曆史典故性詞語,其解釋如下:

  1. 詞義核心
    指商朝建立的關鍵戰役——伊尹輔佐商湯讨伐夏桀,雙方在鳴條(今山西運城附近)展開決戰的曆史事件。後引申為征戰之事的統稱。

  2. 曆史背景
    夏朝末年,夏桀暴虐無道,商湯在賢臣伊尹的輔佐下起兵伐桀。鳴條之戰中,夏桀戰敗逃亡,商朝由此建立。此戰被視為中國古代“以有道伐無道”的典型範例。

  3.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晉代袁宏《後漢紀》:“目不視鳴條之事,耳不聞檀車之聲。” 唐代《晉書·張載傳》也引用此典,強調賢臣與明君結合的重要性。

  4. 詞語結構解析

    • 鳴條:古地名,具體位置有争議,主流觀點認為在今山西運城夏縣西。
    • 之事:指代曆史事件,凸顯其标志性意義。
  5. 引申與使用
    現代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象征正義戰争或政權更疊的合法性,如“鳴條之事,猶在史冊”。


注:如需了解鳴條之戰的具體過程或考古研究,可進一步查閱《史記·殷本紀》等史籍。

别人正在浏覽...

叆靅晻濭把定白衣會半臂背子包法利夫人别人筆帖式布甲憃拙單孑獨立丹萸道教刁鑽促搯斷章翻老賬凫鴨浮雲朝露高看館粲觀美閨奁國僑骨肉未寒邯鄲道葫蘆蹄見訪剪滅箋檄京府楖人句指纍囚連車平鬥漫山塞野摸門兒農夫绮才切緊晴河青靈鲯鳅入鄉問俗三班縣丞尚兀自山嶺燒殘少年宮石潭說東談西酸文假醋夙夜匪解探淵索珠田憑天驷無多時仙都賢質下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