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下筯的意思、下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下筯的解釋

見“ 下箸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下筯”是一個古典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現代漢語中的“下箸”相同,意為“動筷子、開始進食”。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字詞構成

    • “筯”是“箸”的異體字,即“筷子”。“下筯”即“放下筷子”或“使用筷子夾取食物”的動作。
  2. 具體含義

    • 字面意義:指用餐時開始使用筷子夾菜。例如《晉書》中記載何曾“日食萬錢,猶曰無下筯處”,形容其飲食奢靡,菜肴豐盛到難以下筷。
    • 引申義:可表達對食物的挑剔或宴席的豪華程度,如“無下筯處”暗指菜肴奢侈。
  3. 使用場景

    • 常見于古代文獻或文言文語境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僅在引用古文或特定修辭時出現。
  4. 相關典故

    • 成語“何曾下筯”即源自晉代何曾的典故,後世以此比喻奢侈浪費的飲食習慣。

總結來說,“下筯”是古漢語中對“動筷子進食”的雅稱,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字面或引申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下筯的意思

下筯(xià zhù)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吃完飯後将筷子放下。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下筯的拆分部首是⺮(竹字底)和⼑(钅,金字旁)。它的總筆畫數為13畫。

來源

下筯這個詞源于古代中國的餐桌禮儀。古人認為吃飯是一種重要的社交場合,用餐過程中的舉止言談都應該符合禮儀。吃完飯後,将筷子放下是一種表示飯已吃完的姿态,也代表了尊重和謙虛的态度。

繁體

下筯的繁體字為「下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下筯的寫法略有不同。以《說文解字》為例,古時候将竹字底寫為「⺮」,将金字旁寫為「釒」,如「下釒」。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很少見到。

例句

1. 吃飯的時候要注意,一定要吃飽了才能下筯。

2. 禮貌的孩子總是在下筯後再離開餐桌。

相關詞語

組詞:上筯(shàng zhù,舉起筷子)。

近義詞:放筷子(fàng kuàizi,将筷子放下)。

反義詞:舉筯(jǔ zhù,舉起筷子)。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