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所有權的憑證。 清 倦圃野老 《庚癸紀略·壬戌》:“僞監軍提各鄉卒長給田憑,每畝錢三百六十。”
“田憑”是一個曆史術語,主要含義及相關信息如下:
田憑指土地所有權的憑證,用于證明持有者對特定土地的所有權。該詞多見于清代及太平天國時期的文獻中,尤其與土地管理政策相關。
清代土地管理
清代文獻《庚癸紀略·壬戌》記載:“僞監軍提各鄉卒長給田憑,每畝錢三百六十”,說明田憑是官方發放的文書,需繳納一定費用(每畝360文)。
太平天國的應用
太平天國後期(約1860年後),在江蘇、浙江地區以忠王李秀成名義頒發田憑,目的是明确土地所有權并作為征稅依據。這一政策試圖通過“着佃交糧”(佃農直接向政權交稅)和“招業收租”(地主收租)調整土地關系,但實際推行效果有限。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庚癸紀略》原文或太平天國經濟政策相關研究。
《田憑》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田地邊緣或邊際。
《田憑》的部首是《田》(tián),它由5個筆畫組成。
《田憑》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這部古代的文字學著作中。它是由田地的邊緣及憑倚、依附之意義結合而成的。在古代農耕社會中,農民們在田地邊緣建造了一些固定的設施,用來支撐農作物的生長,從而使田地更加穩固并得到充分利用。
《田憑》的繁體字為「田憑」。
古時候,《田憑》的寫法并不完全與現代一緻。根據《說文解字》,它的古代寫法是「田亨」,即在田字的上部加上一個形狀類似「布」字的部分,表示田地邊緣的意思。
1. 農民們耐心地修整田憑,确保田地的穩定。
2. 這片田憑上種植了一大片莊稼。
3. 我們在田憑上搭起了簡易的棚子,用來遮陽。
1. 田地:表示農田或耕地。
2. 田園:表示田地和莊園,引申為田間美景。
3. 田野:表示廣闊的農田或草原。
1. 田際:指田畦之間的地帶。
2. 田邊:指緊鄰田地的邊緣地帶。
3. 田界:指兩塊田地之間的邊界。
1. 田中:指田地的中心部分。
2. 田海:指廣闊的田地或一片連綿的農田。
3. 田内:指田地的内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