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oism] 公元前6世紀時,東漢張道陵創立的一種宗教,奉老子為教祖,南北朝時盛行起來
(1).道德教化。《墨子·非儒下》:“吏不治則亂,農事緩則貧。貧且亂,倍政之本,而儒者以為道教,是賊天下之人者也。”《晉書·王沉傳》:“九郡之士,鹹悅道教,移風易俗。”《明史·孝義傳序》:“觀其至性所激,感天地,動神明,水不能濡,火不能爇,猛獸不能害,山川不能阻,名留天壤,行卓古今,足以扶樹道教,敦厲末俗,綱常由之不泯,氣化賴以維持。”
(2).我國主要宗教之一, 東漢 張道陵 根據傳統的民間信仰而創立,到 南北朝 時盛行起來。奉 元始天尊 、 太上老君 為教祖。初時,入道者須交五鬥米,故又稱“五鬥米道”。 金 元 以後分正一、全真二派。《周書·武帝紀上》:“十二月癸巳,集羣臣及沙門、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釋三教先後,以儒教為先,道教為次,佛教為後。” 明 馮夢龍 《夢磊記·觀梅感夢》:“朕乃 宋 朝第八代天子是也,初封 端王 ,入承大統,素好道教,别號 道君皇帝 。”
(3).指佛教。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譯經下·求那跋摩》:“﹝ 宋文帝 ﹞又遣沙門 法長 、 道沖 、 道儁 等往彼祈請,并緻書於 跋摩 及 闍婆王婆多伽 等,必希顧臨 宋 境,流行道教。”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其内涵可從以下五個方面綜合解析:
道教是以"道"為最高信仰的宗教,主張尊道貴德、天人合一,追求長生久視、得道成仙。其名稱源自古代"道德教化"概念,東漢時期逐漸演變為宗教稱謂。核心經典為《道德經》,奉老子為教祖。
派别 | 特征 | 代表經典 |
---|---|---|
正一派 | 符箓齋醮,允許婚娶 | 《正一盟威箓》 |
全真派 | 内丹修煉,出家清修 | 《重陽立教十五論》 |
現有道教信衆約2.5萬人,宮觀1500餘座(2025年數據),既保持傳統齋醮科儀,也注重生态倫理等現代議題。其"天人合一"理念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重要文化遺産元素。
注:完整發展脈絡可參考《道藏》典籍及《中國道教史》等專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