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拘囚的人。《左傳·成公三年》:“兩釋纍囚,以成其好。”《新唐書·虞世南傳》:“又 山 東淫雨, 江 淮 大水,恐有冤獄枉繫,宜省録纍囚,庶幾或當天意。” 宋 司馬光 《慶曆七年祀南郊禮畢賀赦》詩:“雷鼓千通破大幽,天開獄鑰縱纍囚。” 章炳麟 《訄書·序種姓上》:“其次不以纍囚釁器,使服力役,於是有廝養隸圉。”
“纍囚”是漢語古語詞彙,讀音為léi qiú(注音符號:ㄌㄟˊ ㄑㄧㄡˊ),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指被拘囚的人。其中“纍”通“縲”(léi),本義為繩索,引申為捆綁、拘系之意。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中,強調因罪被羁押的囚犯狀态。
通假關系
“纍”是“縲”的通假字,“縲”原指黑色繩索,後指拘系犯人的刑具(如《論語·公冶長》“雖在缧绁之中”)。因此“纍囚”即被繩索束縛的囚犯,代指獄中受押者。
文獻用例
近現代延伸
在明清及近代文學中,常與“釋累囚”“清岸獄”等表述關聯,反映司法寬赦或政治舉措,如陳子龍詩“乃清岸獄,乃釋累囚”。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左傳》《新唐書》等原典。
纍囚(lěi qiú)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由于種種原因而被困、束縛的狀态或感受。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纍”和“囚”。
根據《漢字源流字典》,纍的部首是纟(糸),表示與線、繩等有關。纍的筆畫數是11畫。囚的部首是囗,表示圍住。囚的筆畫數是5畫。
纍囚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纍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但在本例中并未找到古時候的寫法。
1. 在這段時間裡,他在工作上遇到了許多問題,感到十分纍囚。
2. 他因為犯罪行為而被判入獄,從此陷入了纍囚的生活。
纍囚并沒有常見的組詞,因為它本身已經是一個完整的詞語。
纍囚的近義詞有束縛、困頓、困擾等。纍囚的反義詞有自由、解脫、敞開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