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鸣条之事的意思、鸣条之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鸣条之事的解释

指 伊尹 相 汤 伐 桀 ,与 桀 战于 鸣条 之野的史实。借指征战之事。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上》:“目不视 鸣条 之事,耳不闻檀车之声。” 周天游 校注引 胡三省 曰:“言 桀 紂 贵为天子,得罪於天,流毒於民,而 汤 武 伐之,亡国之事不接於帝之耳,帝不知为戒也。”《晋书·张载传》:“ 殷汤 无 鸣条 之事,则 伊尹 , 有莘 之匹夫也; 周武 无 牧野 之阵,则 吕牙 , 渭 滨之钓翁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鸣条之事”是中国古代史上一场具有转折意义的重大战役,特指商汤在鸣条(今地有争议,一说山西运城夏县,一说河南开封陈留附近)击败夏桀,导致夏朝灭亡、商朝建立的关键历史事件。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阐释:


一、汉语词典释义与历史事件本质

根据权威辞书界定:

此事件本质是以武力推翻暴政的王朝更替,被视为早期“天命转移”思想的实践典范,标志着夏商两代政权的正式交接。


二、核心经过与文献依据

事件脉络以传世文献为基:

  1. 战前背景

    夏桀暴虐失民心,商汤积蓄力量并争取诸侯支持。《孟子·梁惠王下》载“汤放桀”即指此事,凸显其“吊民伐罪”的正义性 。

  2. 誓师宣言

    商汤作《汤誓》,控诉夏桀罪状(如“率遏众力”“率割夏邑”),宣示替天行道的合法性。此文收录于《尚书·商书》,是现存最早的战争动员文献之一 。

  3. 决战地点

    两军决战于鸣条之野。《史记·殷本纪》明确记载:“桀走鸣条,遂放而死”,说明鸣条是夏桀溃败逃亡的关键地点 。

  4. 历史影响

    夏朝灭亡,商汤建立新政权,定都亳(今河南商丘)。《竹书纪年》等古籍均将此事视为夏商分界的标志性事件。


三、地理考辨与学术观点

鸣条地望存不同学说,反映学术讨论:


四、思想史意义与文化象征

“鸣条之事”超越军事事件,成为儒家政治哲学的重要案例:


权威参考文献

  1. 古籍原典

    《尚书·汤誓》(中华书局点校本)

    《史记·殷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

    《孟子·梁惠王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本)

  2. 现代研究

    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

    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论及鸣条之战的历史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鸣条之事”是一个历史典故性词语,其解释如下:

  1. 词义核心
    指商朝建立的关键战役——伊尹辅佐商汤讨伐夏桀,双方在鸣条(今山西运城附近)展开决战的历史事件。后引申为征战之事的统称。

  2. 历史背景
    夏朝末年,夏桀暴虐无道,商汤在贤臣伊尹的辅佐下起兵伐桀。鸣条之战中,夏桀战败逃亡,商朝由此建立。此战被视为中国古代“以有道伐无道”的典型范例。

  3.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晋代袁宏《后汉纪》:“目不视鸣条之事,耳不闻檀车之声。” 唐代《晋书·张载传》也引用此典,强调贤臣与明君结合的重要性。

  4. 词语结构解析

    • 鸣条:古地名,具体位置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在今山西运城夏县西。
    • 之事:指代历史事件,凸显其标志性意义。
  5. 引申与使用
    现代多用于历史或文学语境,象征正义战争或政权更迭的合法性,如“鸣条之事,犹在史册”。


注:如需了解鸣条之战的具体过程或考古研究,可进一步查阅《史记·殷本纪》等史籍。

别人正在浏览...

挨挤飙口水长排愁怨触抵打抱不平岱云俄俄二庙访戴方止凤钗丰明附名附注洸朗海蚀还镇行市好女儿花横鲸划分欢快婚约歼击教学计划今夫空腹苦命拦洪雷地流客鸾裀纶册络幕免责民众魔宫木枕拿捻披星带月芊眠千年松巧发奇中乞活青苗钱秋还琦珍桡情弱齿身善失花儿实况歪不横楞纬綫武艺无由镶滚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