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鳴天鼓的意思、鳴天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鳴天鼓的解釋

道教養身所用的一種扣齒法。 唐 李白 《玉真仙人詞》:“ 玉真 之仙人,時往 太華峰 。清晨鳴天鼓,飇欻騰雙龍。” 王琦 注:“《雲笈七籤》《九真高上寶書神明經》曰:扣齒之法,左相扣名曰打天鐘,右相扣名曰槌天磬,中央上下相扣名曰鳴天鼓……以正中四齒相扣,閉口緩頰,使聲虛而深響也。”參見“ 天鼓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鳴天鼓是中國傳統養生術與道家文化中的專有名詞,特指通過叩擊後腦部位産生聲響的保健方法,其核心含義及解釋如下:

一、漢語詞典釋義

鳴天鼓指以雙手掌心緊捂雙耳,手指輕叩後腦勺(風府穴附近),使耳内産生如擊鼓般的轟鳴聲。此術語源自中醫導引術與道家修煉功法,字面意為“叩擊天鼓”,因古人将頭顱視為“天”,耳後區域喻為“天鼓”而得名。其動作旨在通過聲波震動調和氣血、醒腦安神。

二、中醫理論依據

據宋代官修醫書《聖濟總錄》載:“天鼓者,耳中聲也……以兩手掩耳,即以指擊其腦戶。”此法通過刺激耳周穴位(如風池、風府),疏通足少陽膽經,提升腎氣(中醫認為“腎開竅于耳”),可緩解耳鳴、頭暈,增強聽覺功能。

三、操作步驟詳解

  1. 姿勢:正坐或站立,雙臂擡起,雙掌掌心完全覆蓋耳廓。
  2. 叩擊:食指壓于中指背,稍用力滑落彈擊後腦勺骨凸處(枕骨粗隆下方),重複24~36次。
  3. 收勢:驟然松手,耳内頓感清透。清代養生典籍《内功圖說》詳述此法“去風池邪氣,治頭昏目眩”。

四、文化淵源與功效

道家典籍《雲笈七籤》稱鳴天鼓為“擊探天鼓”,屬“治身三部”之一,可“通血脈而安神魂”。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其振動可激活聽覺神經,改善内耳微循環,緩解神經性耳鳴症狀,并調節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

關聯概念

傳統養生常将“鳴天鼓”與“叩齒”(叩擊牙齒)結合,合稱“叩齒鳴天鼓”,作為晨起養生組合術式,載于《諸病源候論》《遵生八箋》等多部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

“鳴天鼓”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文化背景和用途區分:

一、傳統養生技法(主要含義)

  1. 定義與起源
    這是道教及中醫傳承的自我按摩法,通過叩擊頭部或扣齒調節氣血,最早記載于唐代《雲笈七籤》,後由邱處機在《頤身集》中完善操作。

  2. 操作方式

    • 掩耳叩擊法:雙手掌心緊貼耳道,食指疊壓中指,彈擊後腦勺24-36次,産生如鼓聲的震動(描述為治療耳聾耳鳴的步驟)。
    • 扣齒法:上下牙齒輕叩,分“打天鐘”“槌天磬”“鳴天鼓”三種,中央四齒相扣為“鳴天鼓”(見于李白詩注)。
  3. 功效
    可疏通經絡、醒腦安神,緩解頭暈耳鳴,驅散“風池邪氣”。

二、成語的比喻義(次要含義)
形容聲音宏大震撼,如驚天動地的鼓聲,引申為聲勢浩大的行動或言論。例如:“起義軍的呐喊如鳴天鼓,響徹雲霄。”

注意:日常使用中多指養生方法,成語用法相對少見,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暴客暴氣筚門圭窦冰清水冷才策成君點書墊弦盯梢堵擊蛾術搤捥烽鼓撫缶付款高陽酒徒拱拜攻緻貴耳海交焊劑和淳黑參和市後發制人壞敗華整箭筈捐項絕交诳眩拉開靈羊琉璃廠門牀馬道棉紗廟祠木茹蹑短偏杯破蒸籠不盛氣臍梗慶士榮庵榮忝乳節三告官三铢錢山坑審録失魂喪膽束廣就狹思味泰古堂哉皇哉陶然自得鐵闆銅琶通易威怯香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