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口占。 明 馮夢龍 《古今譚概·儇弄》:“有都押衙 蔡 姓者,戲謂 己公 曰:‘某有詩已絶,諸人不必措詞。’ 己公 堅請口劄,押衙朗吟。”參見“ 口占 ”。
“口劄”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文獻記載: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馮夢龍《古今譚概·儇弄》。文中提到,有人戲稱自己“詩已絶”,旁人仍堅持請其“口劄”,最終對方即興吟誦。
延伸解釋:
“口占”通常指即興創作,而“口劄”更強調口頭表達的直接性,常見于古代文人間的即興互動。
若需進一步探讨古文詞彙的語境,可參考《古今譚概》等文獻。
《口劄》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口”的話語和“劄”的文字記錄的結合。口劄既指口頭表達的信息也指書面記錄的文字。
《口劄》的拆分部首是“口”和“木”,部首“口”表示與口相關,部首“木”表示與木相關。根據部首的不同可以推斷出漢字的一些字義。
《口劄》的筆畫數分别為3畫和7畫,總共10畫。
《口劄》來源于古代人們對于記錄信息的需求。在古代沒有發達的紙張,人們經常使用竹簡、木牍等材料進行文字記錄。而《口劄》就是指在口頭傳達信息的同時使用書面文字進行備忘和留存。
在繁體中,《口劄》保持了與簡體相同的字形。隻是在書寫時會有一些筆畫的變化,更加書法上的變化使字形變得更加優美。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漢字的形狀和結構有一定的變化。例如,《口劄》的書寫在古代可能會更加繁複。漢字的變化是由于書寫工具和書法風格的不同。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書寫方式逐漸演變為現代的形式。
1. 他寫了一張口劄作為備忘錄。
2. 我會将會議的要點記錄在我的口劄中。
3. 那位古代文人用口劄記錄了他的心情。
1. 口談:口頭交流的内容。
2. 劄記:書面記錄的筆記。
3. 劄子:記錄信息的紙片。
4. 口述:口頭表達或叙述。
1. 口頭記錄:用口述的方式記錄信息。
2. 文字備忘:使用文字進行備忘錄。
3. 口授:口頭傳授信息。
1. 口耳相傳:信息通過口頭傳遞,沒有書面記錄。
2. 心理活動:沒有書面記錄,隻是個人心理活動。
3. 口是心非:口頭表達和實際想法不一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