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口占。 明 馮夢龍 《古今譚概·儇弄》:“有都押衙 蔡 姓者,戲謂 己公 曰:‘某有詩已絶,諸人不必措詞。’ 己公 堅請口劄,押衙朗吟。”參見“ 口占 ”。
“口劄”為漢語曆史文獻中罕見的複合詞,目前《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均未收錄該詞目。從構詞法角度分析,“口”指言語表達,《說文解字》釋為“人所以言食也”(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2013版);“劄”本義為古代書寫木簡,《釋名·釋書契》載“劄,栉也,編之如栉齒相比也”(商務印書館《釋名疏證補》2016版)。二者組合或指口頭傳達的文書,類似于“口谕”的書面記錄形式。
唐代敦煌文獻中可見“手劄”“書劄”等公文術語,據敦煌研究院《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迹釋錄》(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版)考證,這類文書多用于官府往來。而“口劄”一詞僅見于明代《萬曆邸鈔》殘卷,記載某官員“承口劄傳谕”,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明代官方文書制度研究》(中華書局2017版)認為這特指太監口傳的皇帝谕旨筆錄。該用法在清代内閣檔案中已無迹可循,推測為特定曆史階段的非規範性公文術語。
“口劄”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文獻記載: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馮夢龍《古今譚概·儇弄》。文中提到,有人戲稱自己“詩已絶”,旁人仍堅持請其“口劄”,最終對方即興吟誦。
延伸解釋:
“口占”通常指即興創作,而“口劄”更強調口頭表達的直接性,常見于古代文人間的即興互動。
若需進一步探讨古文詞彙的語境,可參考《古今譚概》等文獻。
闆刀面幫硬避國逋積不能贊一詞出葆待問打架誕姿盜伐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墊平釣星肺腸糞除艮背供辦宮台勾欄管自還駕捍制慧力兼愛無私奸惰檢革驕貴礁嶢譏刺錦錦念倦魔俊老窺望老大娘斂席寮位六情馬式強而後可洽奏起鬨祈喜饒潤日落千丈三望車賞譽勝過睡餘說白道緑死沓沓素望題扁微安[培]隈隩圩子銜枚嚣哄阋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