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鸣籥的意思、鸣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鸣籥的解释

古代管乐器名。 唐 韩愈 李正封 《晚秋郾城夜会联句》:“青娥翳长袖,红颊吹鸣籥。” 钱仲联 集释引 孙汝听 曰:“籥,乐器。 郭璞 云:‘籥如笛,三孔而短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鸣籥”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吹奏籥(yuè)类乐器的行为。《汉语大词典》将“籥”解释为“古代管乐器,形似笛而短小,有三孔或六孔”,而“鸣”作动词时表示“使发声”。两字组合后,“鸣籥”特指通过吹奏籥器发出乐音的动作,常见于先秦礼乐文献。

从器物形制看,籥作为礼乐重器,甲骨文和金文中已出现其象形字,形似竹管编排的吹奏乐器。《周礼·春官》记载籥师“掌教国子舞羽吹籥”,印证其兼具礼器与教具的双重功能。在《诗经·邶风·简兮》中“左手执籥,右手秉翟”的记载,更生动展现了籥在古代乐舞中的实际运用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鸣籥”在历史演变中衍生出象征意涵。汉代郑玄注《礼记》时,将吹籥动作与天地之气相通相联系,赋予其沟通人神的哲学意味。这种文化符号直至唐代仍被沿用,杜甫《牵牛织女》诗中“曝衣遍天下,鸣籥达穹苍”即借吹籥喻指天人感应。

网络扩展解释

“鸣籥”一词的解释如下:

“鸣籥”中的“籥”是古代管乐器的名称(同“龠”),形似笛而略短,有三孔或六孔,常用于祭祀、宴飨等礼仪场合。该字在甲骨文中已出现,原指可吹奏的编管乐器,后发展为排箫的前身。

“鸣”指吹奏时发出的声响,因此“鸣籥”可理解为:

  1. 吹奏籥类乐器的行为
  2. 籥声在礼仪中的具体运用,如《周礼》记载“掌土鼓、豳籥”,注疏提到籥用于祭祀时的乐舞伴奏
  3. 引申为礼乐教化的象征,因籥在古代与礼制密切相关

需要注意的是:

若您有该词出现的具体文献段落,建议提供上下文以便更精准解读。

别人正在浏览...

白手暴蹶誖乖笨曲别籍钗荆裙布赤情春冰殿陛恩重泰山二禬子放粥饭箩翻着袜肺脏歌咢更衣室汞弧故尔海漘黑头公赫爔和玉环激化期火甲剑歌假气游魂假限嘉言善行亟缚屣惊恐失色镜轮襟剑醵饮空乘口啜朗言凉天列趄买扑毛脸弄笔掿沙铺马劄子牵裳秦弄玉求瘼热化学方程式声子摵摵十五细则使贤任能赎徒松毛糖缠摊书铜版纸王葛雾暗云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