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名例的意思、名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名例的解釋

1.著述的體例。
2.舊時律書的首篇,猶今之總則,包括刑名與體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名例"是中國古代法律術語,特指傳統刑律中關于定罪量刑基本原則與通例的綱領性部分。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1. 刑名與法例的合稱

    "名"指對各種犯罪行為的具體罪名分類(如"十惡"、"八議"),"例"指法律適用的一般規則與量刑标準(如累犯加重、自首減刑)。二者結合構成法典總則,集中體現立法精神與刑罰體系。例如《唐律疏議》首篇即《名例律》,确立"五刑""十惡"等根本制度。

  2. 法典結構的核心地位

    自《法經》"具法"演變而來,漢《九章律》改稱"具律",至《北齊律》正式定名"名例"并置于律典篇首,為後世曆代法典所沿襲。其内容涵蓋刑罰等級、特權減免、親屬相犯處理原則等,對分則各篇具有統攝作用,堪稱傳統刑律的"總綱"。

學術依據:

該釋義綜合中國古代法制史權威研究,核心觀點見于:

(注:因古代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以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名例”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以下是詳細說明:

一、法律術語(核心含義)

  1. 定義與地位
    名例是中國古代法律體系中的核心篇章,相當于現代法典的“總則”部分。其内容包括刑名(刑罰種類)與體例(法律適用原則),是整部律法的綱領性内容。

  2. 曆史演變

    • 起源:可追溯至戰國時期李悝《法經》的“具法”。
    • 發展:秦代稱“具律”,三國魏律改為“刑名律”,晉律分“刑名”“法例”兩篇,北齊首次合并為“名例”并沿用至唐代。
    • 定型:《唐律疏議》明确名例篇“以統六法”,成為後世法典模闆。

二、著述體例(次要含義)

指著作的編寫規則或内容框架,如晉代範甯在《穀梁傳集解》中通過“商略名例”确立注釋體例。

三、現代對比

名例在古代法典中的作用與現代刑法總則類似,但更注重通過具體案例(例)诠釋法律原則(名),形成“以例輔律”的體系。


提示:以上解釋綜合了法律史與文獻學視角,若需深入研究,可參考《晉書·刑法志》《唐律疏議》等原始文獻(相關分析見、5、7)。

别人正在浏覽...

白落奔徒冊除成羣逐隊雠校慈幼局寸土尺地打抖颠三倒四頂門戶釘鞵頓築多音獨惟返本返己反衍飛砂揚礫撫軍拱動光前裕後詭密滾瓜溜圓何所不有忽闆昈昈僭用椒屏介之推機降狷戾具象款儀利巴茂功濛籠門阈鳴吠南牧樸強坯戶欽天曆榮暢撋就入境問禁贍恤勝緣舒繹俟嗣搯膺聽決銅壺滴漏望看委利險阸小刀會起義銷貨小鮮小月遐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