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不有。 宋 葉適 《辯兵部尚書朱元晦狀》:“自此遊辭無實,讒口橫生,善良受禍,何所不有!” 明 胡應麟 《詩薮·宋》:“ 工部 詩盡得古今體勢,其中何所不有。”
“何所不有”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該成語用反問語氣表示“無所不有”,強調事物或現象的多樣性與不可窮盡性,常用來感歎世間存在超出常規認知的事物。
最早文獻記載:
出自宋代周密《齊東野語·黃婆》:“此事前所未聞,是知窮荒絕徼,天奇地怪,亦何所不有。”
此句通過反問,表達邊遠地區存在諸多奇異現象。
其他典籍引用:
明代胡應麟《詩薮》提到杜甫詩歌“盡得古今體勢,其中何所不有”,借以說明詩歌題材的豐富性。
“何所不有”通過反問強化“無所不包”的語義,既可用于描述自然奇觀,也可引申至社會現象,體現漢語以簡馭繁的表達智慧。其權威釋義可參考《漢典》《成語詞典》等工具書。
《何所不有》是一個成語,它常用來形容什麼都有,什麼都具備的意思。詳細解釋如下:
拆分部首和筆畫:成語《何所不有》由六個漢字組成。它們的部首分别是“人”、“曰”、“木”、“彡”、“口”和“一”,總共有23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成語《何所不有》最早出自于《孟子·告子上》:“大徹大悟,小達小悟,此之謂也。故曰:何所不有也。”後來,《紅樓夢》中也有使用該成語的場景。在繁體字中,成語《何所不有》的寫法為「何所不有」。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成語《何所不有》的漢字可以寫成「合所不有」。現代漢字簡化後,它的寫法變為了「何所不有」。
例句:
組詞:
近義詞:萬事俱備、應有盡有、無所不能
反義詞:一無所有、無所不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