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築的意思、頓築的詳細解釋
頓築的解釋
謂以頭或物撞地。《三國志·魏志·牽招傳》:“﹝ 牽招 ﹞便捉 忠 ( 韓忠 )頭頓築,拔刀欲斬之。”
詞語分解
- 頓的解釋 頓 (頓) ù 很短時間的停止:停頓。頓宕。抑揚頓挫。 忽然,立刻,一下子:頓然。頓即。頓悟。茅塞頓開。 叩,跺:頓首再拜。 處理,設置:安頓。整頓。 疲乏:困頓。勞頓。 書法上指運筆用力向下而暫不移
- 築的解釋 築 (築) ù 搗土的杵:“項王伐齊,身負闆築,以為士卒先”。 建造,修蓋:修築。建築。構築。 居室:“畏人成小築,褊性合幽栖”。 古代弦樂器,形似琴,有十三弦。演奏時,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執竹尺擊弦
網絡擴展解釋
“頓築”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說明:
詞義解釋
基本含義:指以頭部或物體撞擊地面,常見于古代文獻中描述激烈動作或情緒的場景。例如《三國志·魏志·牽招傳》記載:“﹝牽招﹞便捉忠(韓忠)頭頓築,拔刀欲斬之”。
字義拆分
- 頓:本義為叩頭、跺腳,引申為突然或用力動作(如“頓首”“頓足”)。
- 築:此處指擊打、搗的動作,與“頓”結合強調撞擊的力度。
使用場景
- 曆史記載:多用于描述沖突或情緒爆發時的行為,如《三國志》中牽招擒敵時的動作。
- 文學表達:常見于詩詞或文言文,如明代王世貞詩句“見影頓築文殊台”。
近義與關聯詞
- 近義:頓首(叩頭)、頓足(跺腳)。
- 反義:輕撫、緩觸(無直接反義,需結合語境)。
補充說明
該詞現代使用較少,主要出現在古籍或學術研究中。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三國志》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如漢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頓築(dùn zhù)這個詞是指修建堤壩或築起堡壘的意思。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阝”(阜)部首,表示與山、土地有關的事物;右邊是“土”部首,表示土壤、土堆等。頓築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軍事防禦建設,用以築起保護性的堤壩或建立堡壘來阻擋敵人。在繁體字中,頓築為「頓築」。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隻是筆畫結構在演變中有些微調。例如,築的古漢字形狀中,筆劃數目可能略有不同。
我們來看幾個例句:
1. 他們頓築了一道堅固的堤壩,防止洪水泛濫。
2. 在戰争時期,軍隊頓築了一座堅實的防線。
3. 這座城堡是由古代文明留下來的頓築工程。
關于組詞,頓築可以和其他詞組合成一些常見詞彙,例如:
1. 頓築工程(dùn zhù gōng chéng)- 建立堡壘或築起防線的工程。
2. 堡壘頓築(bǎo lěi dùn zhù)- 築起保護性的堡壘。
3. 頓築防禦(dùn zhù fáng yù)- 築起防禦工事來抵禦敵人。
近義詞可以是構築(gòu zhù),也有類似的意思,用法上可以互換。反義詞則不太常見,因為涉及到建築或軍事方面的詞彙,很少涉及反面的概念。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