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雠校的意思、雠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雠校的解釋

[proof read] 校雠;校對文字

雠校傳記。——《後漢書·和熹鄧皇後紀》

詳細解釋

亦作“讐校”。校勘。《後漢書·皇後紀上·和熹鄧皇後》:“晝省王政,夜則誦讀,而患其謬誤,懼乖典章,乃博選諸儒 劉珍 等及博士、議郎、四府掾史五十餘人,詣 東觀 讎校傳記。”《文選·左思<魏都賦>》:“讎校篆籀,篇章畢覿。” 張載 注引《風俗通》:“案 劉向 《别録》:讎校,一人讀書,校其上下,得繆誤,為校。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怨家相對。” 明 歸有光 《題<星槎勝覽>》:“凡書類是者,予皆不憚讐校,卷帙垢壞,必命童子重寫。” 梁啟超 《近代學風之地理的分布》:“以至 太倉 顧氏 、 泰興 季氏 等,鹹蓄善本,事讐校,自此校書、刻書之風盛於 江 左。”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雠校”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指校勘、校對文字的工作,強調對文獻的嚴謹核對。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雠校”即“校雠”,指對書籍文字的校對與勘誤,确保文本的準确性。這一過程不僅包括修正文字錯誤,還涉及版本對比和内容考證。例如,《後漢書》記載鄧皇後組織儒生“讎校傳記”,即通過多人協作保證典籍的正确性。

2.詞源與曆史背景

3.應用與延伸

4.字形與擴展義

“雠”本義為“應答”,引申為“對等、匹配”,故“雠校”隱含文字與原文“對應無誤”的含義。此外,“雠”通“仇”,但在此詞中無負面色彩,僅表校對動作。

總結來看,“雠校”是古代文獻整理的核心環節,融合了文字學、版本學的方法,對後世古籍研究影響深遠。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可參考《後漢書》《風俗通》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雠校》這個詞的意思是指“争鬥、争執、沖突”。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雨”,右邊的部首是“交”。根據筆畫的統計,這個詞一共有16畫。 《雠校》一詞來源于古代漢字,它的繁體是「讎校」。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在有所不同,「讎」字中間有一個額外的點,在現代漢字中被省略了。 以下是《雠校》這個詞的例句: 1. 他們之間的争鬥已經持續了很久。 2. 這兩個團隊與對方競争了很多次。 與《雠校》相關的組詞有: 1. 雠事:指争鬥的事情。 2. 雠怨:指因争執而産生的仇恨或怨恨。 3. 雄心:指雄壯的志向或野心。 與《雠校》意思相近的詞有: 争端、紛争、沖突、争吵。 與《雠校》意思相反的詞有: 和平、友誼、合作、和睦。 希望以上回答能夠滿足你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