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雠校的意思、雠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雠校的解釋

[proof read] 校雠;校對文字

雠校傳記。——《後漢書·和熹鄧皇後紀》

詳細解釋

亦作“讐校”。校勘。《後漢書·皇後紀上·和熹鄧皇後》:“晝省王政,夜則誦讀,而患其謬誤,懼乖典章,乃博選諸儒 劉珍 等及博士、議郎、四府掾史五十餘人,詣 東觀 讎校傳記。”《文選·左思<魏都賦>》:“讎校篆籀,篇章畢覿。” 張載 注引《風俗通》:“案 劉向 《别録》:讎校,一人讀書,校其上下,得繆誤,為校。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怨家相對。” 明 歸有光 《題<星槎勝覽>》:“凡書類是者,予皆不憚讐校,卷帙垢壞,必命童子重寫。” 梁啟超 《近代學風之地理的分布》:“以至 太倉 顧氏 、 泰興 季氏 等,鹹蓄善本,事讐校,自此校書、刻書之風盛於 江 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雠校(chóu jiào)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專業性質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對文字、典籍進行細緻的校對與考訂。以下從詞義、字源、典籍應用等角度展開闡釋:

一、基本釋義

雠校由“雠”與“校”二字構成,均含核對、比勘之意。《說文解字》釋“雠”為“猶也”,即雙方對應辯論;“校”在《說文》中解作“木囚也”,後引申為考核、校正。二字連用,特指通過反複比對不同版本文獻以訂正訛誤的學術行為。

二、引經據典

  1. 漢代文獻用例:

    劉向《别錄》載“雠校,一人讀書,校其上下,得謬誤為校”,說明漢代已形成系統的校勘方法。

    1. 六朝典籍考釋:

    蕭統《文選·魏都賦》李善注引《風俗通義》稱“雠校,一人持本,一人讀析,若怨家相對”,強調其嚴謹性。

三、學術應用領域

雠校作為傳統文獻學核心方法,主要應用于:

按:《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90頁明确标注其“校勘”義項,屬規範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雠校”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指校勘、校對文字的工作,強調對文獻的嚴謹核對。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雠校”即“校雠”,指對書籍文字的校對與勘誤,确保文本的準确性。這一過程不僅包括修正文字錯誤,還涉及版本對比和内容考證。例如,《後漢書》記載鄧皇後組織儒生“讎校傳記”,即通過多人協作保證典籍的正确性。

2.詞源與曆史背景

3.應用與延伸

4.字形與擴展義

“雠”本義為“應答”,引申為“對等、匹配”,故“雠校”隱含文字與原文“對應無誤”的含義。此外,“雠”通“仇”,但在此詞中無負面色彩,僅表校對動作。

總結來看,“雠校”是古代文獻整理的核心環節,融合了文字學、版本學的方法,對後世古籍研究影響深遠。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可參考《後漢書》《風俗通》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波羅卑迖钗珥長右車牛尺短寸長慈菰道真大重颠草疊踏第目頂心雷格面官民觀聽麾幟麾之即去虎略龍韬胡越之禍嘉薦簡節繁文簡聞蹇仄荩謀涓滴不遺踞齒崛詭軍庸珂衞來複線冷淡鐮采林植流質食物龍象馬你子麻塔沒襃彈門闼免輸撓格破琴麒麟閣撒豆成兵三告投杼上逆上奏攝斂慎言收看守信殊趣鬀發工焞焞無策汙賤象廊飨射窙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