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撫軍的意思、撫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撫軍的解釋

(1).謂太子從君出征。《左傳·闵公二年》:“大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視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則守,有守則從,從曰撫軍,守曰監國,古之制也。” 宋 陳亮 《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東宮居曰監國,行曰撫軍。”

(2).官名。将軍稱號。 三國 魏文帝 封 司馬懿 為撫軍将軍。其後 晉 、 南北朝 皆有此稱,省稱撫軍。《晉書·宣帝紀》:“吾東,撫軍當總西事;吾西,撫軍當總東事。” 晉 盧谌 《贈劉琨》詩:“桓桓撫軍,古賢作冠,來牧 幽都 ,濟厥塗炭。”

(3).官名。 明 清 時巡撫的别稱。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路公别傳》:“入為禦史,劾 宜興 、 烏程 、 巴縣 三閣老,一太宰,二撫軍,皆人所不敢言者。” 清 酉陽 《女盜俠傳》:“ 朱 某 江蘇 人,以諸生捐納知縣,需次 山東 ,奉撫軍委,解餉入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撫軍”是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和古代職官制度兩方面理解:

一、字義解析

  1. “撫”

    本義為“用手輕按或撫摸”,引申為安撫、撫慰、治理。《說文解字》釋為“安也”,強調通過安撫手段使人心安定。

  2. “軍”

    指軍隊、軍事事務,亦泛指軍政領域。

    合義:“撫軍”即安撫軍隊、治理軍政之意,體現以懷柔手段統轄軍事的治理理念。

二、古代職官稱謂(核心義項)

作為曆史官職名稱,“撫軍”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1. 撫軍大将軍(魏晉至南北朝)

    始設于三國魏,為高級軍事統帥,職權僅次于“大都督”。例如:

    《晉書·宣帝紀》:“(司馬懿)遷撫軍大将軍,假節,加給事中,錄尚書事。”

    其職能為統轄軍隊、鎮守要地,兼具軍事指揮與地方治理權 。

  2. 巡撫的别稱(明清時期)

    明代正式确立巡撫制度,清代沿襲。因巡撫常需安撫地方、督理軍務,故雅稱“撫軍”。

    《明史·職官志》:“巡撫之名,以巡行天下,撫軍安民而設。”

    其職責包括督察官吏、安撫民生、整饬軍備,是地方軍政核心要職 。

三、現代用法與文獻例證

現代漢語中,“撫軍”作為職官名稱已不再使用,但可見于曆史文獻與文學作品: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 2016.
  3. 左丘明. 《左傳》. 中華書局點校本, 2012.
  4. 蒲松齡. 《聊齋志異》.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9.

網絡擴展解釋

“撫軍”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以下是其核心釋義及演變脈絡:

一、核心含義

  1. 太子從君出征
    源于先秦制度,指太子隨君主出征或代理軍務。如《左傳·闵公二年》記載“從曰撫軍,守曰監國”,意為君主出征時太子隨行安撫軍隊,留守時則監國理政。

  2. 将軍稱號

    • 起源: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封司馬懿為“撫軍将軍”,成為正式軍事職銜。
    • 沿革:晉代至南北朝沿用此稱號,常作為高級軍事指揮官,如《晉書》載司馬懿“撫軍當總西事”。
  3. 明清巡撫别稱
    明清時期,“撫軍”成為“巡撫”的尊稱,如《儒林外史》中“面禀撫軍”即指地方巡撫。

二、語義關聯

三、使用建議

閱讀古籍時需結合時代背景判斷具體含義,如魏晉文獻多指将軍職,明清小說則多指巡撫。

别人正在浏覽...

挨邊哀眷包山租北昆本要辯章播馨懲創錯愛玳軸頂針續麻二祖分事輔車脣齒趕嘴攻劘貴人後堤花星假象鏡囊津渠進選齎咨拒險犒錫來儀所老父李陵台理絲忙不擇價馬尾香煤球爐扭轉乾坤萍浏醴起義剖面圖騎傳清熱邛竹山搝揭秋孃入韻三五之隆沙摩竹十返詩品屎頭巾世祚雙筆宿頓貪惏天子魔脫來托醉亡匿晚西晩夏烏榄鮮淺諧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