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介之推的意思、介之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介之推的解釋

(1).亦稱“ 介子推 ”。 春秋 晉 人。從 晉 公子 重耳 ( 文公 )出亡。曆經各國,凡十九年。 文公 還國為君,賞從亡者, 介之推 不言祿,祿亦不及。與母隱于 綿山 而終。《莊子·盜跖》:“ 介子推 至忠也。”《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晉侯 賞從亡者, 介之推 不言祿,祿亦弗及。” 明 胡侍 《真珠船》卷七:“古人名字,人少知者…… 介之推 姓 王 ,名 光 。” 明 張萱 《疑耀》卷二:“ 介之推 、 燭之武 , 介 與 燭 皆地名,非姓也。二人賢者,為國人所取信,故特标其地以異於衆耳。”亦省稱“ 介推 ”。 漢 王符 《潛夫論·遏利》:“ 白駒 、 介推 遯逃於山谷。” 唐 李涉 《長安悶作》詩:“每日除書空滿紙,不曾聞有 介推 名。” ********* 《初秋雜感》詩之二:“ 介推 辭祿人争說, 韓信 稱王事豈真?”

(2). 春秋 時人。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介推》:“《說苑》, 介子推 十五為 荊 相,堂下有二十五進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是又一 介子推 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介之推(又稱介子推、介推)是春秋時期晉國的重要曆史人物,其事迹和思想在《左傳》等典籍中有明确記載,并衍生出多個民間傳說。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 身份背景
    介之推是晉國貴族,曾追隨晉文公重耳流亡國外19年。在流亡期間,傳說他曾"割股奉君"(割下自己的肉為晉文公充饑),但這一情節未見于《左傳》正史記載。

  2. 不言祿事件
    晉文公即位後封賞隨從,介之推未主動求賞也未獲封。他認為晉文公即位是"天未絕晉"的結果,其他臣子争功是"竊天之功",并留下名言:"身将隱,焉用文之?"(既然要隱居,何必再用言辭修飾)。

  3. 思想核心

    • 天命觀:認為君主即位是天道所歸,非人力可居功
    • 氣節觀:主張"不言祿"的淡泊名利精神
    • 知行合一:拒絕接受事後封賞以踐行理念
  4. 曆史影響
    與母親隱居綿山而終,晉文公為表追悔将其隱居地封為"介山"(今山西介休)。後世寒食節傳說與其被焚死的故事相關,但《左傳》僅記載"隱而死"。

  5. 文化意象
    成為中國古代士人"功成不居"的精神象征,其"不言祿"典故被《莊子》《說苑》等多部典籍引用,唐代盧象《寒食》詩更使其與民俗結合。

注:關于"割股奉君"和寒食節傳說,主要見于後世文獻如《琴操》《荊楚歲時記》,與正史記載存在差異。

網絡擴展解釋二

《介之推》的意思

《介之推》是指一種古代繁體漢字,它的意思是指介紹、引薦、推薦。這個詞通常用于介紹人、物或事情。

拆分部首和筆畫

《介之推》這個詞的部首是「人」,也就是表示人的意思。它的拆分筆畫為「7畫」。

來源

《介之推》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楚國。它最早出現在楚辭中的《離騷》一詩中,用來描述人物互相推薦的情景。

繁體

《介之推》這個詞的繁體字為「介之推」,它的結構比較複雜,包含了許多筆畫和部首。由于簡體字的普及,現在在正式場合很少使用繁體字了。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不同。對于《介之推》這個詞來說,它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差異,但整體上結構和意義都是相同的。

例句

1. 我想向你《介之推》一位非常知名的作家,他的作品非常值得一讀。

2. 這本書是我的好友《介之推》給我推薦的,我相信它一定很精彩。

組詞

1. 推薦:表示向他人介紹、引薦。

2. 介紹:表示向他人說明、展示事物、人物或情況。

3. 引薦:表示向他人引導、推薦。

近義詞

近義詞:推薦、引薦、宣傳、介紹。

反義詞

反義詞:拒絕、排斥、忽視。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