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稱“ 介子推 ”。 春秋 晉 人。從 晉 公子 重耳 ( 文公 )出亡。曆經各國,凡十九年。 文公 還國為君,賞從亡者, 介之推 不言祿,祿亦不及。與母隱于 綿山 而終。《莊子·盜跖》:“ 介子推 至忠也。”《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晉侯 賞從亡者, 介之推 不言祿,祿亦弗及。” 明 胡侍 《真珠船》卷七:“古人名字,人少知者…… 介之推 姓 王 ,名 光 。” 明 張萱 《疑耀》卷二:“ 介之推 、 燭之武 , 介 與 燭 皆地名,非姓也。二人賢者,為國人所取信,故特标其地以異於衆耳。”亦省稱“ 介推 ”。 漢 王符 《潛夫論·遏利》:“ 白駒 、 介推 遯逃於山谷。” 唐 李涉 《長安悶作》詩:“每日除書空滿紙,不曾聞有 介推 名。” ********* 《初秋雜感》詩之二:“ 介推 辭祿人争說, 韓信 稱王事豈真?”
(2). 春秋 時人。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介推》:“《說苑》, 介子推 十五為 荊 相,堂下有二十五進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是又一 介子推 也。”
介之推(約公元前7世紀)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著名賢臣,其名最早見于《左傳》等先秦典籍。從漢語詞彙構成解析,"介"字在《說文解字》中釋為"疆界也",引申為正直不屈的品格;"之"為助詞;"推"字本義為手舉物向前移動,此處指推崇德行。該姓名組合彰顯了人物重義輕利的精神特質。
據《史記·晉世家》記載,介之推曾追隨晉文公流亡十九年,在文公複國後拒受封賞,攜母隱居綿山。晉文公為迫其出山而放火焚林,介之推守節抱樹而亡。這一典故衍生出寒食節習俗,唐代詩人盧象《寒食》詩"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即指此事。
在權威辭書體系中,《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将"介推"列為獨立詞條,釋義為"春秋晉人介之推的省稱";《辭源》(第三版)則詳細标注其曆史活動時間與事迹要點。相關文化内涵在《中國節日志》(中華書局,2019)等典籍中均有系統記載。
介之推(又稱介子推、介推)是春秋時期晉國的重要曆史人物,其事迹和思想在《左傳》等典籍中有明确記載,并衍生出多個民間傳說。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身份背景
介之推是晉國貴族,曾追隨晉文公重耳流亡國外19年。在流亡期間,傳說他曾"割股奉君"(割下自己的肉為晉文公充饑),但這一情節未見于《左傳》正史記載。
不言祿事件
晉文公即位後封賞隨從,介之推未主動求賞也未獲封。他認為晉文公即位是"天未絕晉"的結果,其他臣子争功是"竊天之功",并留下名言:"身将隱,焉用文之?"(既然要隱居,何必再用言辭修飾)。
思想核心
曆史影響
與母親隱居綿山而終,晉文公為表追悔将其隱居地封為"介山"(今山西介休)。後世寒食節傳說與其被焚死的故事相關,但《左傳》僅記載"隱而死"。
文化意象
成為中國古代士人"功成不居"的精神象征,其"不言祿"典故被《莊子》《說苑》等多部典籍引用,唐代盧象《寒食》詩更使其與民俗結合。
注:關于"割股奉君"和寒食節傳說,主要見于後世文獻如《琴操》《荊楚歲時記》,與正史記載存在差異。
阿奉八水奔隨不當價朝隮初民出納之吝粗話大娘電鸷敵機對襟分乖諷玩豐鐘墳腴膏壤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呱唧河隴橫草護梯驕才急急風濟濟一堂驚鴻竟已酒皶鼻卷揚連業龍去鼎湖馬棗沒張志明照旻序拟柱體骈首就系破帽洽悅七個頭八個膽穹林人才輩出纴績入畫上宿石枕守身如玉飼草四豪挑尾頭針療法吞言咽理網漁具穩産五浄德烏盧班小釀枭勇蝦魚屑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