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正之辭,邪說。 清 李慈銘 《越缦堂讀書記·史記志疑》:“最謬者辨 禹 無葬 會稽 事一條,盡翻《國語》、《管子》、《墨子》、《吳越春秋》、《越絶書》、《水經注》及本書之説,而獨據《論衡》之頗辭, 杜 注《左傳》 塗山 之孤解,謂 禹 時 會稽 在荒外,何由廵狩至此?”
“頗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和文獻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權威來源綜合分析:
基本解釋
根據漢典等高權威性來源(),該詞意為“不正之辭,邪說”,多用于批評不合正統的言論。例如清代李慈銘在《越缦堂讀書記·史記志疑》中引用時,即用此貶義,指代缺乏依據的偏頗觀點。
現代用法的争議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用言辭巧妙表達”,強調語言技巧。但這一釋義缺乏古籍佐證,可能與“頗”字現代引申義(如“頗為”“頗佳”)的混淆有關,需謹慎使用。
詞源與構成
建議:在學術或正式場景中,優先采用“不正之辭”的傳統釋義;若需表達“巧妙言辭”,可選用“妙辭”“巧辭”等更明确的詞彙,避免歧義。
《頗辭》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表面說一套,實際上卻做另外一套。形容言行不一緻,虛僞欺騙的行為。
《頗辭》拆分為“頁”和“辭”兩個部首,其中“頁”為6畫,表示文書的一頁;“辭”為4畫,表示言辭。整個詞共計10畫。
《頗辭》一詞來源于《左傳·莊公十五年》:“原頗而行,諸侯幸而見。”其中“原頗而行”意為虛僞地言行不一緻。
《頗辭》的繁體寫法為「頗辭」。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一些異同。相對于現代的簡化字,古時候的漢字更加複雜。關于《頗辭》一詞的古代寫法,目前未有相關資料可以确切考證。
他在會上頗辭欺騙衆人,結果招緻了懲罰。
頗言、頗有、頗多、頗豐、頗具等。
僞詞、假辭、言行不一、兩面派
真心話、真誠、真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