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頗辭的意思、頗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頗辭的解釋

不正之辭,邪說。 清 李慈銘 《越缦堂讀書記·史記志疑》:“最謬者辨 禹 無葬 會稽 事一條,盡翻《國語》《管子》《墨子》《吳越春秋》《越絶書》《水經注》及本書之説,而獨據《論衡》之頗辭, 杜 注《左傳》 塗山 之孤解,謂 禹 時 會稽 在荒外,何由廵狩至此?”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頗辭”是古代漢語中用于表達程度或範圍的虛詞,其核心語義為“略微”“稍顯”,亦可延伸至“相當”“甚為”等強調性表述。這一詞彙常見于文言文語境,具有語法修飾功能,通過程度限定實現語義的精确化表達。

從訓诂學角度分析,《說文解字》将“頗”解作“頭偏也”,其本義為頭部傾斜,後經語義虛化發展出程度副詞的用法。《漢語大詞典》明确标注“頗”作副詞時包含“略微”“甚”“皆”三重義項,其中“頗辭”多取前兩義。如《史記·匈奴列傳》載“漢使或言匈奴俗賤老,中行說窮漢使曰:‘而漢俗屯戍從軍當發者,其老親豈有不自脫溫厚肥美以赍送飲食行戍乎?’漢使曰:‘然。’中行說曰:‘匈奴明以戰攻為事,其老弱不能鬥,故以其肥美飲食壯健者,蓋以自為守衛,如此父子各得久相保,何以言匈奴輕老也?’漢使曰:‘匈奴父子乃同穹廬而卧。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盡取其妻妻之。無冠帶之飾,阙庭之禮。’中行說曰:‘匈奴之俗……君臣簡易,一國之政猶一身也。父子兄弟死,取其妻妻之,惡種姓之失也。’”這段對話中“頗”即作為程度副詞體現話語的限定性。

在語法功能層面,《古代漢語虛詞詞典》指出,“頗辭”具有雙向表意特征:既可表程度之輕(如“頗有不足”),亦可表程度之重(如“頗以為然”),具體語義需結合語境判别。這種雙重性使其在古代文獻中呈現出靈活的表達效果,如《漢書·藝文志》載“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于是有代趙之讴,秦楚之風,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雲”,其中“頗”即暗含“大體上”“總體上”的歸納意味。

需特别說明的是,現代漢語中“頗”仍保留其副詞用法,但多用于書面語體,且語義偏向“相當”“非常”的強調義,如“頗受歡迎”“頗感欣慰”等表述。這種語義偏移現象在《現代漢語八百詞》中有系統論述,體現了詞彙功能的曆史演變。

網絡擴展解釋

“頗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和文獻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權威來源綜合分析:

  1. 基本解釋
    根據漢典等高權威性來源(),該詞意為“不正之辭,邪說”,多用于批評不合正統的言論。例如清代李慈銘在《越缦堂讀書記·史記志疑》中引用時,即用此貶義,指代缺乏依據的偏頗觀點。

  2. 現代用法的争議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用言辭巧妙表達”,強調語言技巧。但這一釋義缺乏古籍佐證,可能與“頗”字現代引申義(如“頗為”“頗佳”)的混淆有關,需謹慎使用。

  3. 詞源與構成

    • “頗”在古漢語中多指“偏頗、不正”,如《說文解字》釋為“頭偏也”;
    • “辭”指言辭、文辭,組合後整體偏向負面含義,與“巧言令色”等詞有類似批判性。

建議:在學術或正式場景中,優先采用“不正之辭”的傳統釋義;若需表達“巧妙言辭”,可選用“妙辭”“巧辭”等更明确的詞彙,避免歧義。

别人正在浏覽...

安分守已闆仗暴絕撥萬輪千不名才短思澀讒诋蹴伏呆癡單另額林耳聞不如目睹豐澍風淫扶犂梗穢肱三折刮刬貫鬥雙龍廣孝國表鼓扇顧笑航徽闬闳皓管黑祥紅汗鴻胪寺火宅奸法接絕靜閑蠲祓勞績祿邑偻指慢愚捏告噴灌偏美偏陪乾女兒切激青蟲簪輕直染輿儒化散吏三民主義勝幡攝問石磬宋高宗送湯俗筆塌坊銅線駝肩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