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ve seen not much and heard little] 見聞狹窄,學識淺陋
嗟餘寡陋,瞻望弗及。——晉· 陶淵明《命子》
(1).見聞狹窄,學識淺陋。 晉 陶潛 《命子》詩:“嗟餘寡陋,瞻望弗及。” 宋 王安石 《議服劄子》:“末學寡陋,獨用己見,決千歲以來之所惑,恐不能盡。” 明 楊慎 《孔明》:“寡陋不學如此,不自知而輕議大君子,真可惡也。”
(2).單指見聞少而狹窄。 茅盾 《第一階段的故事》五:“ 趙小姐 的長眉毛一挺,抿着嘴笑了,似乎可憐 潘小姐 的見聞太寡陋。” 孫犁 《秀露集·<善闇室紀年>序》:“對于現實,我固步自封,見聞寡陋,無法描述。”
"寡陋"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和用法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源構成 "寡"在《說文解字》中釋為"少也",本指數量稀少,引申為見識貧乏(參考《漢語大詞典》)。"陋"在《爾雅》中注為"狹小",原指空間狹窄,《玉篇》引申為"丑劣",指品質或見識的粗劣。二字組合形成"寡陋",最早見于《禮記·學記》"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二、現代釋義
三、語用特征 該詞屬于書面語體,常見于學術批評或自我謙稱。在語法組合中多與"孤""寡"連用,構成"孤寡寡陋"的強調結構,如錢鐘書《管錐編》評某些注疏"寡陋失考"。
四、權威例證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标注該詞為形容詞,釋義:"見聞不廣;學識淺薄"。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引《晉書·皇甫谧傳》:"豈餘居不蔔鄰,教有所阙,何爾魯鈍之甚也!居田裡之中,亦可以樂堯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後為名乎?作者七人,謂七隱士,即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此七人者,皆能不求于世,而以道自樂。"其中"寡陋"即指隱士避世造成的見識局限。
“寡陋”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于形容見識狹窄或學識淺薄的狀态。以下是基于多個權威來源的綜合解釋:
語義構成
用法與語境
近義詞辨析
“寡陋”一詞既可用于表達謙遜态度,也可客觀描述知識或經驗的匮乏,常見于文學和學術讨論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用例,可參考陶淵明《命子》及相關注釋。
版尹偪剝筆匣不力不望草辮承間愁冗冗醇釀戴維營蛋家公跌跌撞撞防抑翻正佛櫃伏地弗豫高揭公害官榷還途火官江濆簡閲交知誡勒九韶句律棵兒渴澤快事蘭時雷逝淋森漏甕沃焦釜毛皮冥子裡母弦扭動朋興被發遷建牽鹽巧丸青纻茕鳏啟強全精日精入口處入室升堂盛唐深潭書谒桐杖王進喜文言文伍參無際歙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