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鑒的意思、明鑒的詳細解釋
明鑒的解釋
(1) [bright mirror]∶明亮的鏡子
(2) [explicit example for reference]∶指能夠引以為戒的明顯的前例
(3) [perceive]∶明察,洞察。舊時稱頌人有見識有眼力
詳細解釋
見“ 明鑑 ”。
亦作“ 明鑒 ”。亦作“ 明監 ”。1.明亮的鏡子。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記》卷二:“明鑒鏡察,當照其胷懷耳。”《新唐書·魏元忠傳》:“夫明鑑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臣請借近以為諭。”
(2).稱人善于識别事物;明察。《後漢書·段熲傳》:“聖朝明監,信納瞽言,故臣謀得行, 奂 計不用。”《三國志·魏志·楊俊傳》:“ 俊 自少及長,以人倫自任。同郡 審固 、 陳留 衛恂 本皆出自兵伍, 俊 資拔奬緻,鹹作佳士……其明鑒行義多此類也。”《晉書·王恭傳》:“賴先帝明鑒,浸潤不行。” 清 溥偉 《讓國禦前會議日記》:“以揖讓為美德,以優待為欺飾,請太後明鑑。” 茅盾 《子夜》二:“嗯,嗯,請三老爺明鑒。關廠的話,現在說出去,恐怕會鬧亂子。”
(3).明顯的鑒戒或借鑒。《後漢書·陳蕃傳》:“明鑒未遠,覆車如昨,而近習之權,復相扇結。”《明史·外國傳一·朝鮮》:“夫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苟闕斯二者,而徒事佛求福, 梁武 之事,可為明鑑。”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關鎮雜記·三關》:“ 元 人進《金史》表:‘勁卒擣 居庸關 ,北拊其背;大軍出 紫荊口 ,南扼其吭。’此古今都 燕 者防患之明鑑也。”
(4).喻月或平靜的水面。 宋 蘇轼 《曲檻》詩:“流水照朱欄,浮萍亂明鑑。”
詞語分解
- 明的解釋 明 í 亮,與“暗”相對:明亮。明媚。明淨。明鑒(a.明鏡;b.指可為借鑒的明顯的前例;c.明察)。明滅。明眸。明豔。明星。明珠暗投(喻懷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參加壞團夥,亦泛指珍貴的東西得不到賞識)。 清
- 鑒的解釋 鑒 (鑒) à 鏡子。 照:光可鑒人。 觀察,審察:鑒别。鑒定。鑒賞。鑒于(看到,覺察到)。台鑒(書信用語,表示請人看信。亦作“惠鑒”、“鈞鑒”)。鑒往知來。 可以使人警惕或引為教訓的事情:借鑒。鑒戒
專業解析
"明鑒"一詞在漢語中具有豐富的含義,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
字面本義:明亮的鏡子
- 指光潔明亮、能清晰映照形象的鏡子。這層含義直接源于"明"(明亮)和"鑒"(鏡子)兩個字的組合。古人常以銅為鏡,打磨光亮的銅鏡方能清晰照人。
- 例如:"以銅為鑒,可正衣冠",這裡的"鑒"即指鏡子,"明鑒"則強調其明亮清晰。
-
核心引申義:明晰的洞察力與借鑒
- 明晰的洞察力/眼光: 這是最常用的引申義。比喻人具有敏銳、深刻、透徹的觀察力和判斷力,能夠看清事物的本質、是非曲直或未來的趨勢。
- 例如:"先生高見,真乃明鑒!"(稱贊對方見解高明,洞察力強)。
- 明顯的借鑒/教訓: 指清晰可見、可供後人引以為戒或學習效法的前例、經驗或教訓。強調其警示或指導意義顯著、不容忽視。
- 例如:"曆史興衰,足為後世明鑒。"(曆史的成功與失敗,足以成為後世明顯的借鑒)。
-
現代常用義與敬辭用法
- 敬辭(洞察力): 在現代漢語中,"明鑒"常用于下對上或書信中,作為敬辭,表示請求對方仔細審察、明辨是非或懇請對方理解、體察。此時核心仍是強調對方具有洞察力,帶有尊敬和懇請的意味。
- 例如:"其中緣由,懇請領導明鑒。"(懇請領導洞察其中的原因)。
- 例如:"以上所述,皆為實情,伏望明鑒。"(書信結尾,希望對方明察)。
- 借鑒意義: "提供明鑒"、"作為明鑒"等說法,強調提供清晰、有價值的參考或警示。
"明鑒"的核心在于"明"(清晰、明顯)和"鑒"(鏡子→映照→審察→借鑒)的結合。它既指實物的明亮鏡子,更常用于比喻深刻的洞察力、判斷力以及顯著的曆史經驗或教訓。在現代語境中,作為敬辭請求對方明察和理解是其重要用法。
來源參考: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2016). 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 北京:商務印書館. (權威釋義來源)
- 夏征農, 陳至立 主編. (2009). 辭海 (第六版彩圖本).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提供曆史淵源及引申義解釋)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1994). 漢語大詞典 (第5卷). 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提供詳細例證及古義解釋)
網絡擴展解釋
“明鑒”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
字面意義
- “明”指清晰、明确,“鑒”指鏡子或審視。組合後字面意為“明亮的鏡子”,引申為對事物清晰透徹的觀察和判斷。
-
核心内涵
- 指通過細緻的觀察和鑒别,正确認識事物的本質與真相,強調洞察力和判斷力。
二、引申含義
-
作為名詞
- 明亮的鏡子:如“以銅為鑒,可正衣冠”,比喻能清晰反映事物的工具。
- 明顯的前例:指可供借鑒的曆史教訓,如“前車之鑒”。
-
作為動詞
- 明察、洞察:形容人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能辨明是非。例如“請大人明鑒”表示請求對方公正裁決。
三、用法示例
-
書面語與敬辭
- 舊時公文中常用“伏乞明鑒”表達對上級裁決的請求。
- 現代可用于稱贊他人見解深刻,如“先生高見,真乃明鑒”。
-
曆史與文學
- 《明鑒》為史書名稱,體現以史為鑒的深意。
- 古詩文中也借指月亮或水面,如“湖光如明鑒”。
四、英文翻譯
- Bright mirror(字面義)
- Explicit example(引申為前例)
- Discerning judgment(洞察力)
“明鑒”既可指具象的鏡子或曆史教訓,也可形容人的洞察力,語境不同含義側重各異。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古籍用例,可參考、6的文獻摘錄。
别人正在浏覽...
阿屯半恰八秩部勒不暇裁詩慘怛差舛産具赤心報國除非棰頓道扮堆簇防意如城豐沛風前月下鳏老古魯魯國婿固執鴻臣話欛黃蘗阍吏假名奬金澗溪咭咭呱呱禁女九和廐置揩羯鼓诳稱溓溓論纂米芾秘紀拿問盤兒濆衍貧樂千度訖成窮埏衽席之愛如狼牧羊扇闆商風市舶司雙鈎速香投蜺萬有引力威畏響朗鄉先生笑啞啞西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