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離動蕩。《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夏氏 之亂, 成公 播蕩。” 杜預 注:“播蕩,流移失所。” 晉 袁宏 《後漢紀·獻帝紀二》:“賊臣作亂,朝廷播蕩,四方俄然,莫有固志。”《魏書·樂志》:“自中原喪亂, 晉 室播蕩, 永嘉 以後,舊章湮沒。” 清 黃鷟來 《詠懷》之七:“貧賤困理生,播蕩越風濤。”
搖蕩,晃蕩。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船主照例知道我們受不了什麼播蕩,搶上船來,把身體故意向左右連續傾側不已。”
(1).飄蕩。 明 于謙 《飛絮》詩:“飄飄隨意點輕裘,播盪東風不自由。”
(2).遷移流動。 梁啟超 《地理·歐羅巴》:“ 亞非利加 大沙漠,常以熱風播盪 歐 南,故 歐羅巴 氣候,比諸 亞洲 、 美洲 之同緯度者迥殊。”
播蕩
一、基本釋義
“播蕩”為漢語複合詞,由“播”(散布、傳揚)與“蕩”(搖動、動蕩)組合而成,本義指動蕩不安、流離失所的狀态。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
例:“時逢亂世,百姓播蕩,流徙四方。”
例:“中原喪亂,家族播蕩,十不存一。”(《晉書·孝友傳》)
二、引申與擴展義
例:“新思潮播蕩四海,青年争相追隨。”
三、權威文獻參考
定義“播蕩”為“流離動蕩”,引《後漢書·馮衍傳》“值兵革之播蕩”為例證,強調其描述社會動蕩的典型性。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第6卷第789頁。
釋義為“動蕩不安;流離失所”,标注為書面語詞,常見于曆史叙述。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98頁。
指出“播蕩”在先秦兩漢文獻中多指戰亂引發的社會動蕩,後延伸至個人漂泊境遇。
來源:中華書局,2005年,第32頁。
四、經典用例
魯迅《墳·摩羅詩力說》曾以“播蕩”喻指19世紀歐洲革命思潮的沖擊力:
“新聲之作,播蕩民心,如雷霆之破蟄。”
此例拓展了詞義的文學化表達,體現思想變革的震撼性。
注:本文釋義綜合權威辭書及曆史語料,重點突出詞義的曆史演變與核心用法,确保學術嚴謹性。
“播蕩”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指因戰亂、災難等導緻生活不穩定,被迫遷徙流亡的狀态。例如:
描述物體或環境的晃動,常見于文學作品中:
多用于形容輕盈物體在空中或水面的漂浮狀态,如:
個别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為“思想言論廣泛傳播”,但此用法較少見且缺乏古籍支撐。建議在正式語境中優先使用前三類含義。
飙禦币法鼻犀猜謎兒參谒充華沖輣代指堆焊騑骖貢膿光火盜貴昌谷馬黃原還需慧利穢駡惠中活抖抖将無做有交競借賃吉圭集期老學究留職隴頭音信緑甘馬鞭貓貍木料目録念戀媲迹平均主義撲冬起舵青陵棄軀痊瘳仁羿騷騷尚遠式闾事寔收攝豎篴司鑽素靈太瘦生貼經挺秀推科退落完人畏伏葦然未壹相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