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捐軀;舍棄生命。《漢書·吳王劉濞傳》:“今 吳王 自以與大王同憂,願因時循理,棄軀以除患於天下,意亦可乎?” 宋 蘇轼 《送喬仝寄賀君》詩之一:“君年二十美且都,初得惡疾堕眉鬚。紅顔白髮驚妻孥,覽鏡自嫌欲棄軀。”
“棄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棄軀”指舍棄生命、捐軀,常用于表達為某種信念或事業犧牲生命的含義。該詞由“棄”(舍棄)和“軀”(身體、生命)組成,結構上“棄”為上下結構,“軀”為左右結構。
“棄軀”多用于書面或文學表達,常見于曆史記載、詩詞歌賦中,強調為理想、責任或他人主動舍棄生命的行為,帶有莊重色彩。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在特定語境下仍可體現古典意蘊。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漢書》及蘇轼詩詞原文。
棄軀是一個動詞短語,意思是放棄、舍棄自己的生命。
棄軀的部首是“弓”和“肉”,它屬于漢字中的多音字。它的總筆畫數為13畫。
棄軀源自《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項羽本紀》中一個典故。項羽自知大勢已去,便說出:“且吾破秦兵殘千裡,君王負責,子弟離散;吾東強楚困;轅門盡捐;大江非塞;腹心受誅,棄軀忘生。”這句話中的“棄軀”就是舍棄自己的生命。” 在繁體字中,“棄軀”保留了原始的字形,并沒有特别變化。
在古代,棄軀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棄軀的古代寫法為“廢軀”,其中“廢”表示舍棄,放棄,“軀”表示人體、軀體。 這種寫法在漢字發展的過程中逐漸演變為現代的“棄軀”。
1. 面對強敵的壓迫,他選擇棄軀保衛家園。
2. 在這場生死之戰中,他們義無反顧地棄軀拼搏。
3. 鄭成功誓死不降,甯願棄軀也不屈服于敵人。
組詞:棄權、棄職、棄子、棄官、棄權、棄權票
近義詞:舍己、自斷後路、不顧生死
反義詞:垂簾聽政、重整旗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