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帖經。科舉時代的一種考試方式。 宋 高承 《事物紀原·學校貢舉·三場》:“ 天寶 十三載,舉人問策外,更詩賦并雜文貼經為三場試也。”《續資治通鑒·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進士免貼經,隻試墨義二十道,皆以經中正文大義為問題。”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一章第四節:“明經科考試貼經、墨義,死背詞句。”參閱《通典·選舉三》。
“貼經”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指在牆壁、柱子等表面粘貼經文,表達對佛教經典的尊崇與信仰。這一用法多見于民間宗教實踐,非主流釋義。
建議根據具體文獻或語境進一步判斷詞義側重。
《貼經》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将經文貼在牆壁或其他適當位置,供人們閱讀或祭祀之用。
《貼經》的部首是⺮(竹字底)和冖(冠字頭),拆分後的筆畫數為11畫。
《貼經》是古代中國的一種傳統文化活動,起源于佛教,後來逐漸擴展到道教和民間信仰中。最早貼經是為了使人們能夠在家中進行借閱,并對其進行膜拜和敬奉。
《貼經》是《貼經》的繁體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差異,而《貼經》這個詞在古時候的寫法為「貼經」,其中的「經」字的心字旁在古代寫作「⺡」。
1. 他在寺廟裡貼經,向佛祖祈福。
2. 每次過年,我們家門口都貼經,祈求平安吉祥。
1. 貼畫:将畫作貼在牆壁或其他適當位置,供人欣賞。
2. 貼紙:一種可以粘貼在物體表面的紙張,多用于裝飾或标記。
1. 張貼:将文宣、廣告等内容粘貼在公共場所。
2. 引經:引用經典著作中的名句或論述。
不適用于此詞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