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對人民有害的人。語本《商君書·修權》:“秩官之吏,隱下以漁百姓,此民之蠹也。”《宋書·始安王休仁傳》:“ 休祐 吞嚼聚斂……既每為民蠹,不可復全。” 明 張居正 《贈袁太守入觐奏績序》之一:“凡俗之害於政者,姦民梗玩,伏機隱慝,以詗上之釁,謂之曰民蠹。”
(2).人民受損害。 唐 柳宗元 《梁丘據贊》:“後之嬖臣,罕或師是。導君以諛,聞正則忌。讒賢協惡,民蠹國圮。”
“民蠹”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危害民衆利益、侵蝕社會根基的蛀蟲式人物或群體。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蠹”本義為蛀蟲,引申為侵蝕、敗壞,“民蠹”即比喻禍害百姓的貪官污吏或社會敗類。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明代文獻,例如《明史·李應祥傳》記載:“劾罷貪墨吏五人,民蠹以除”,此處“民蠹”特指盤剝百姓的官吏。清代黃六鴻在《福惠全書》中更明确指出“衙門奸蠹”與“民蠹”的區别,強調後者專指“把持官府、魚肉鄉裡”的地方惡勢力。
從構詞法分析,“民蠹”屬于偏正結構複合詞,其中“民”限定受害主體,“蠹”作為喻體強化其破壞性。這種構詞方式與“國賊”“社鼠”等詞形成語義關聯網絡,共同構成古代漢語中批判性人物指稱體系。
在近現代語言使用中,“民蠹”一詞多見于曆史文獻研究,例如陳子龍《申節愍公奏議序》評注:“指斥民蠹,詞氣凜然”,現代《漢語成語大詞典》仍将其作為成語典故收錄,體現詞彙的曆史延續性。
“民蠹”是一個漢語成語,具有以下詳細解釋:
該詞不僅指具體個體,也涵蓋損害公共利益的行為,如貪污、壓迫等,強調其對社會根基的破壞性。
百無一成蚌蛤貝阙珠宮梐枑并船踣地呼天才數常準出服畜怨存車線粗險當口瘹星第秩短暗蹲風眼笃瘵放玩飛越封圭甘淵公孤公祿共享單車渹渹懷袵黃綿襖子讦揚驚惴鈞天奏芒锷幂平均木乳餅盤屈平曆平頭數乾文樵刍耆利侵害人榮遇溽熱善感盛道適行水堿水盡鵝飛送去迎來搜選碎折宿齋天秉題鴂妥貼煟煟象兆仙樂信标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