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推算曆法;定曆。《左傳·桓公十七年》“日禦不失日,以授百官於朝” 晉 杜預 注:“日官平曆以班諸侯,諸侯奉之,不失天時,以授百官。”
“平曆”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指推算或制定曆法的行為,源自《左傳·桓公十七年》中“日禦不失日”的記載。晉代學者杜預注釋時提到:“日官平曆以班諸侯”,意為負責曆法的官員通過推算确定曆法,并分發給諸侯,确保時間準确無誤。這一用法多見于古籍注釋,強調曆法的制定與頒布過程。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平凡的曆史”或“平淡無奇的日子”,例如:“生活過得很平曆”。但此解釋缺乏古籍依據,可能是對“平”與“曆”的拆分誤解,需謹慎使用。
在曆法分類中,“平曆”有時指代太陽曆(如公曆),因其以地球繞太陽的周期為基礎,屬于“平時間周期”的曆法,與陰曆(月亮曆)相對。
建議:若用于古文閱讀或曆史研究,應采納第一種解釋;若涉及現代語境,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為引申或誤用。
《平曆》是一個同時具有曆法和年鑒含義的詞彙。
《平曆》的拆分部首為“幹”和“月”,分别代表了幹支紀年和月份;其總筆畫數為11。
《平曆》一詞最早出現在《易經·彖》中,意為平和的日曆或年鑒。
《平曆》在繁體字中寫作「平曆」。
古時候漢字寫作「平曆」。
1. 據《平曆》記錄,這座城市的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
2. 他是《平曆》的作者,精通曆法和年鑒的研究。
1. 平衡:保持穩定和均衡的狀态。
2. 曆法:關于時間計算和紀年的體系。
3. 年鑒:一本記錄某一年度重要事件的書籍。
1. 曆書:關于曆法和曆史事件的書籍。
2. 曆年:根據曆法計算的年份。
1. 不平:不平整或不公平。
2. 曆史:過去發生的事件和事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