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榮獲君主知遇而顯身朝廷。《三國志·蜀志·張嶷傳》“因 簡 之資以出 隴 西” 裴松之 注引 晉 陳壽 《益都耆舊傳》:“ 嶷 自乞肆力中原,緻身敵庭。臨發,辭 後主 曰:‘臣當值聖明,受恩過量,加以疾病在身,常恐一朝隕沒,辜負榮遇。’” 唐 白居易 《答故人》詩:“見我昔榮遇,念我今蹉跎。” 清 沉初 《<西清筆記>自序》:“感沐聖慈,得親禁近,儒臣榮遇,古無以加。”
“榮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因君主的賞識或重用而獲得顯赫地位”,多用于古代君臣關系的語境中。以下從不同角度展開解釋:
《三國志》注引《益都耆舊傳》
張嶷曾對後主劉禅言:“臣當值聖明,受恩過量……常恐一朝隕沒,辜負榮遇。”
此例體現臣子對君主知遇之恩的感激與責任感。
唐代白居易《答故人》
詩句“見我昔榮遇,念我今蹉跎”,通過今昔對比,暗含對昔日受重用的懷念。
“榮遇”承載了中國古代君臣倫理中的知遇文化,需結合具體文獻理解其深層内涵。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三國志》及唐代詩文等原始文本。
榮遇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受到光榮的待遇、贊揚或認可。在社會活動、事業發展、個人成就等方面受到重要的榮耀與稱贊,被認為是一種非常理想的境遇。
榮遇的拆分部首是艹草,彙集了一些與植物、草木有關的字。榮遇的總筆畫數為15劃。
榮遇一詞由榮和遇兩個字組成,榮是指光榮、尊貴、榮耀等概念,而遇則代表遇到、碰到、遭遇等含義。兩個字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榮遇這個詞語。
榮遇的繁體寫法為榮遇,在繁體字文化地區如台灣、香港等,人們常使用榮遇一詞來表達同樣的意思。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存在一定的變異。榮遇在古時候寫作榮遇,榮的底部沒有橫筆畫,遇的"辶"部在上面加了一點,表示行走的意思。
1. 得到這次榮遇,是我多年努力的結果。
2. 在比賽中取得勝利,他榮遇了許多贊許。
組詞:榮耀、榮幸、榮辱、遇到、遭遇、受遇等。
近義詞:榮譽、光榮、尊貴。
反義詞:羞辱、恥辱、不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