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孤的意思、公孤的詳細解釋
公孤的解釋
公,三公;孤,少師、少傅、少保。泛指重臣。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二》:“至治之世,士在公孤;小康之世,士在僚采。” 清 朱大韶 《實事求是齋經義》卷一:“天子每日常朝,但有公孤無諸侯。”
詞語分解
- 公的解釋 公 ō 正直無私,為大家利益:公正。公心。大公無私。 共同的,大家承認的:公理。公式。公海。公制。 國家,社會,大衆:公共。 * (社會整體的治安)。公衆。公民。公論(公衆的評論)。 讓大家知道:公開。
- 孤的解釋 孤 ū 幼年死去父親或父母雙亡:孤兒。遺孤。托孤。孤寡鳏獨(孤兒,******,無妻或喪妻的人,年老無子女的人)。 單獨:孤單。孤獨。孤立。孤僻。孤傲。孤茕(單獨無依然)。孤介。孤身。孤危。孤芳自賞。孤苦伶仃
專業解析
"公孤"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特指中國古代中央政權中的最高級官職組合,具體含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公孤"是"三公"與"三孤"的合稱,代表周代至明清時期官僚體系的最高等級官員。
- 三公:指太師、太傅、太保(周制),或丞相、太尉、禦史大夫(秦漢制),為天子輔佐重臣。
- 三孤:指少師、少傅、少保,地位僅次于三公,負責協助三公處理政務。
二、曆史沿革與職能
- 周代起源
三公三孤制度始見于《周禮》,是周天子為強化中央統治設立的核心官職,職責涵蓋教化、軍事、監察等國家要務。
- 秦漢演變
秦朝設丞相、太尉、禦史大夫為三公;漢代延續此制,三公直接參與決策,如《漢書·百官公卿表》載:"三公典調陰陽,理四時"。
- 隋唐以降
隋唐後三公逐漸虛銜化,宋明清時期演變為榮譽性加官,但"公孤"仍象征官員最高品階,如明代正一品官多授三公銜。
三、地位與象征意義
- 政治地位:公孤位列百官之首,享有"坐而論道"的特權,見帝王可不跪拜。
- 文化象征:被視為"帝王之師",代表道德與學術權威,如《尚書·周官》稱"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
- 制度影響:其名稱與職能深刻影響東亞官僚體系,如朝鮮王朝的"三公"(領議政、左議政、右議政)即仿此制。
四、現代語境中的使用
當代漢語中"公孤"已非常用詞,僅見于曆史文獻研究或古代制度論述中,如:"明代公孤多為勳戚重臣虛銜"(《中國古代官制史》)。
參考來源
- 《周禮·地官司徒》(中華書局點校本)
- 《漢書·百官公卿表》(中華書局二十四史修訂本)
- 《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北京出版社,1994年)
-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網絡擴展解釋
“公孤”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公孤”由“公”和“孤”組合而成:
- 公:指“三公”,即古代最高官職(如太師、太傅、太保);
- 孤:指“少師、少傅、少保”,地位次于三公的輔政重臣。
合稱泛指朝廷中的高級官員或權臣,常見于曆史文獻中。
二、曆史用法與例句
- 清代文獻引用:
- 魏源《默觚下·治篇十二》:“至治之世,士在公孤;小康之世,士在僚采。”
(意為:盛世時賢才擔任公孤,治世時賢才任普通官職。)
- 朱大韶《實事求是齋經義》:“天子每日常朝,但有公孤無諸侯。”
(描述天子朝會時僅有公孤重臣在場。)
三、其他可能的引申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2)提到“公孤”可解為“在公衆中感到孤獨”,但此解釋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為誤讀或引申義,需謹慎使用。
四、現代應用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學領域,描述古代政治結構或重臣地位,日常使用較少。如需引用,建議優先采用“泛指重臣”的經典釋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案友骜傑百異并隔材氣持貞喘月吳牛蹙蹜掉罄底死謾生躲閃番菜奉讬複刻赙錢剛毅割乳廬墓公讨管鮑分金昊天化紙回屈疆畮奸狀機暇烈文靈異輪環鳴蛇内廏逆謀奴怯偏重飄風急雨潛迹歉迫沏疊青衣小帽棋勢榷斂人口稅三緘其口省儉食甘寝甯十國試詩十姊妹天吏涕泗頭高為意文從文攝無複五知綫車享祈閑逸小戶人家夏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