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厮養的意思、厮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厮養的解釋

猶厮役。《戰國策·齊策五》:“士大夫之所匿,廝養士之所竊,十年之田而不償也。” 鮑彪 注:“廝,析薪養馬者。”《史記·張耳陳馀列傳》:“有廝養卒謝其舍中曰:‘吾為公説 燕 ,與 趙王 載歸。’” 裴駰 集解引 韋昭 曰:“析薪為廝,炊烹為養。”《新唐書·張巡傳》:“待人無所疑,賞罰信,與衆甘苦寒暑,雖廝養,必整衣見之,下争緻死力,故能以少擊衆,未嘗敗。” 清 鈕琇 《觚賸·舒氏義烈》:“ 王國棟 與吾輩同起廝養,沐恩日久,洊加拔擢,位至固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厮養(sī yǎng)是古代漢語中對特定仆役群體的稱謂,其核心含義指從事炊事、雜役等低賤工作的奴仆或雜役人員。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古代貴族或官僚家中負責炊烹、飼養牲畜、處理雜務的底層仆役。《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析薪炊烹、飼養牲畜的仆役”,強調其承擔具體勞作的身份特征(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

二、詞源與結構

三、具體指代範圍

  1. 廚房雜役:如砍柴燒火、備餐炊事者(《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15)。
  2. 牲畜飼養者:負責喂養馬匹、家畜的仆役。
  3. 日常雜工:承擔清掃、搬運等體力勞動的底層仆人。

四、社會地位特征

厮養屬于社會底層,常見于古代文獻中與“皂隸”(衙役)并列,如《史記·張耳陳馀列傳》載“厮養卒”即指軍中從事雜役的士兵,地位卑微(中華書局點校本)。

五、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厮養”已罕用,多見于研究古代社會制度、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的語境中,作為考察古代階級關系的詞彙。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
  2.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
  3. 《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厮養”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厮養(拼音:sī yǎng)指從事低賤勞役的仆從或雜役,常見于戰國至明清文獻。具體分為兩類:

二、文獻用例

  1. 《戰國策·齊策五》提到“廝養士”,指軍中雜役人員;
  2. 《史記·張耳陳馀列傳》記載“廝養卒”智救趙王,突顯其身份低微但作用關鍵;
  3. 《新唐書·張巡傳》描述将領對“廝養”以禮相待,側面反映這類人的社會地位。

三、近義詞與演變

四、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多見于曆史文獻、古典文學作品或學術研究,例如描述古代社會等級制度時可能引用此詞。

提示:注意與“飼養”區别——将“厮養”誤解為照料牲畜,屬于常見誤用,實際含義與動物無關。

别人正在浏覽...

挨滿傍明匾匾的伏兵革擘窠産家大器攙言沉痛粗詞碉堡踶踣度牒奪标番悔瘋巅佛印甘眠高旻官船果隋過飲和藹近人鴻鬯交兌靠己拉晚兒糧重鈴架鄰畺六和露鶴路蒲美其名曰谧穩偏移潛發清秩奇邪泉曲榮除色覺贍部金審辦神骥出枥十一千百收服頌聲讨乞天寶當年貼典鐵腕人物裼裘頭水吐花猥冒誤植獮田銷乏小樣寫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