絣扒的意思、絣扒的詳細解釋
絣扒的解釋
亦作“ 絣把 ”。剝去衣服捆綁起來。絣,通“ 繃 ”。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八:“有刑罰,徒流絞斬,吊拷絣把,設而不用,束杖理民寬雅。”《水浒傳》第五一回:“這一班禁子人等,都是和 雷橫 一般的公人,如何肯絣扒他?”
詞語分解
- 絣的解釋 絣 ē 繩子:“妻自組甲絣。” 繼續:“将絣萬嗣。” 編織。 捆綁。 繃;張。 古代氏族人用雜色線織成的布。 絣 ī 錯雜:“絣之以象類,播之以人事。” 絣 ē 張弓。 沒有花紋的絲織品。 筆畫
- 扒的解釋 扒 ā 抓住,把着:扒車。扒牆頭兒。 刨開,挖:扒坑。扒堤。 剝,脫:扒皮。扒掉僞裝。 拔:勿剪勿扒。 撥動:扒拉。扒開草棵。 扒 á 用耙摟,聚攏:扒草。 搔,抓:扒癢。 炖爛,煨爛:扒羊肉。
網絡擴展解釋
“絣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一種刑罰或捆綁方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指剝去衣服後用繩索捆綁的刑罰或行為。該詞在不同文獻中寫法有變體,如“綳扒”“掤扒”等,但核心含義一緻。
2.讀音與變體
- 拼音:bēng bā(部分文獻标注為bīng bā)。
- 通假字:因古代文字通假現象,常與“繃”“掤”等字混用,如“繃扒”“掤扒”均指同一行為。
3.曆史與文學用例
- 刑罰性質:屬于古代拷問或示衆手段,常見于宋元戲曲小說。例如:
- 元雜劇《窦娥冤》:“受盡三推六問,吊拷繃扒。”
- 《水浒傳》第五十一回提到“掤扒”作為威脅手段。
- 動作描述:強調脫衣後捆綁的羞辱性,如明代《鞭歌妓》中“重呵便綳扒”。
4.相關延伸
- 近義詞:繃扒吊拷(指捆綁後拷打)。
- 文化背景:反映了古代司法制度中的嚴酷刑罰,多見于公案文學或揭露社會黑暗的作品。
“絣扒”是古代對脫衣捆綁刑罰的統稱,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殘酷性與象征意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元代戲曲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标籤:
《絣扒》的意思
《絣扒》是一種古代漢字,拼音為bēng pá。它的意思是指緊密相連、貼合緊密的樣子。
絣扒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絣扒》由兩個部首組成:絣(部首纟)和扒(部首扌)。它總共有10畫。
絣扒的來源和繁體
絣扒是漢字的一種,來源于古代漢字演變而來。在繁體字中,絣扒的寫法是「䋁杷」。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絣扒的寫法與現在稍有不同。絣字的寫法為「糸」加上「䋁」,扒字的寫法為「扌」加上「杷」。
絣扒的例句
1. 這件衣服的紐扣扣得很絣扒,不會輕易掉下來。
2. 他的書寫很認真,每一個字都寫得絣扒精緻。
絣扒的組詞
絣扒的常用組詞有:緊絣、連絣、絣扣。
絣扒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絣扒的近義詞有:緊密、貼合。反義詞有:松散、疏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