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民本的意思、民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民本的解释

(1).民众是国家的根本。《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金灿然 《中国历史学的简单回顾与展望》:“过分的估计了英雄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民本’的意义。”

(2).民间的奏本。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 苏州 民渐被循良,惜其去任,值上南巡,相约具民本保留。”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民本”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强调民众是国家或政权的根本和基础。其核心内涵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字面与核心含义:

    • “民” 指百姓、人民、民众。
    • “本” 指根本、基础、根基。
    • 因此,“民本”的字面意思就是“以民为根本”。它主张国家的安危、政权的稳固、社会的兴衰,其根本在于民众的生存状况、意愿和力量。统治者(君主)的职责在于重视、关爱和保障民众的利益。
  2. 权威词典释义:

    • 《汉语大词典》 对“民本”的解释为:“旧谓民为邦本。” 这直接点明了“民本”思想的核心:人民是国家的根基。
      • 来源: 《汉语大词典》(中国权威的大型汉语语文词典)
    • 《辞源》(修订本)的解释更为详细:“谓人民为国家的根本。古代的一种政治思想。” 并引用《尚书·五子之歌》中的名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作为书证。
      • 来源: 《辞源》(中国历史悠久的古汉语辞书)
  3. 思想渊源与经典表述:

    • “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其最经典、最具代表性的表述见于儒家典籍《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这句话精辟地阐述了人民是国家存在的根基,只有根基稳固,国家才能安宁的道理。
    •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进一步发展了民本思想,提出了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观点,将民众的价值置于国家和君主之上,强调了民心向背对于政权存亡的决定性作用。
    • 其他如“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得民心者得天下”等,都体现了民本思想中重视民意、民心的重要性。
  4. 实践意义与现代价值:

    • 在古代,“民本”思想是对统治者的一种道德劝诫和政治要求,提醒君主施仁政、重民生、顺民意,以维护统治的稳定。它包含了反对暴政、重视民生经济、倾听民意等积极成分。
    • 虽然古代的“民本”思想服务于君主专制制度,与现代“民主”思想有本质区别(前者是“为民做主”,后者是“由民做主”),但其重视人民地位和作用的核心精神,如强调人民是国家的基础、重视民生福祉、尊重民意等,对于后世乃至现代社会治理和国家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价值。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宝贵的政治智慧资源。

总结来说,“民本”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其核心要义在于确认和强调民众是国家存续、社会稳定的根本基础和决定性力量,主张统治者应以民众的利益和意愿为施政的根本出发点。

网络扩展解释

“民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概念,其核心内涵可结合多角度解析如下:

一、基本释义

“民本”指以民众为国家的根本,强调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应以人民利益为核心。字面含义中,“民”代表人民,“本”意为根基或出发点(源自“木下曰本”的象形引申)。

二、思想内涵

  1. 核心主张
    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理念,主张统治者的合法性取决于民心向背。例如先秦儒家提出“民贵君轻”(《孟子》),强调民众地位高于君主。

  2. 历史发展
    起源于商周时期,经孔孟等儒家学者系统化,成为传统政治伦理的核心。其思想虽维护统治秩序,但也包含制约君权、关注民生等进步性。

  3. 局限性
    传统民本思想具有等级性和工具性,与现代民主存在本质差异(如缺乏平等原则和制度保障)。

三、现代意义

当代语境下,“民本”被赋予新内涵,例如中国共产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将“老百姓满意与否”作为执政出发点,体现了传统思想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结合。

补充说明

部分文献提及“民本”的另一含义为“民间的奏本”(如),但此用法较为边缘化,主流语境仍聚焦于政治哲学范畴。

提示:如需进一步了解民本思想与民主的区别,可参考人民网党建专栏(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按酒嗷骚冰镜兵要不手残生草里金陈诗痴肥侈汰蠢类纯牺丹彩地窝子抖搂端饰二智额头匪亲废丘奉贽佛会高侣公筵挂冕鼓簧诡秘果食弘深淮王鸡狗见底见地僭逆假摄节棁进退两难控送来头老羸藜藿梦觉孟戏囊里盛锥能上能下颇李软轮车三个代表沙俄水泡竖旗杆随堤遡流求源同符合契亡国灭种晚会忤触掀动下人心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