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敏給的意思、敏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敏給的解釋

猶敏捷。《莊子·徐無鬼》:“有一狙焉,委蛇攫搔,見巧乎王。王射之,敏給博捷矢。” 成玄英 疏:“敏給,猶速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才略》:“ 潘嶽 敏給,辭自和暢。”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論語·為政篇九》:“蓋幹祿之學,當亦不外言行;而或摭拾為言,敏給為行,以合主者之好,則古今仕學之通病,於是俗學與聖學始同終異。” 郭沫若 《奴隸制時代·駁<實庵字說>》:“蓋男囚有柔順而敏給者,有愚戇而暴戾者。其柔順而敏給者則懷柔之,降服之,用之以供服禦而為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敏給”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形容人的反應敏捷、行動迅速或才智機敏。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敏給”由“敏”(敏捷、機智)和“給”(應對、供給)組合而成,強調思維與行動的高效配合,常用于描述人具備快速反應和靈活處理事務的能力。例如《史記》中提到大禹“敏給克勤”,即贊揚他既敏捷又勤奮。

二、文獻出處與擴展

  1. 《莊子·徐無鬼》
    成玄英注解為“速也”,指行動迅捷。
  2. 清代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
    提到“敏給為行”,強調将敏捷付諸實踐。
  3. 現代用法
    郭沫若曾用“敏給”形容人的性格特質,如柔順且機敏。

三、應用示例

四、相關詞語

近義詞包括“敏捷”“機敏”,反義詞如“遲鈍”“迂緩”。需注意,“敏給”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于書面或曆史語境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原文或完整例句,可查閱《史記》《莊子》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敏給:

敏給(mǐn jǐ)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敏和給。

首先,我們來看敏字。敏字的部首是⺙(心字底),它的筆畫數為6。敏字是一個形聲字,其中的心部表示該字的意義與“心”相關。另外,它的偏旁部首是⻌(辵),象征着行走。敏字的發音是mǐn,意思是聰明敏捷、反應靈敏。

接下來,我們看給字。給字的部首是⺆(人字旁),它的筆畫數為9。給字也是一個形聲字,其中的人部表示該字的意義與“人”相關。給字的發音是jǐ,意思是付出、分配。

來源:

敏給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簡單,就是将“敏”和“給”這兩個字合在一起組成的一個詞語。這個詞語的發音mǐn jǐ,意思是能夠快速反應并付出。

繁體:

敏給的繁體字是「敏給」或「敏給」。在繁體字中,“給”字的結構稍微複雜了一些,但整體意思和發音都和簡體字一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敏字的形狀和現代有一些不同。早期的敏字常常寫作“敏”,但是“敏”的上面會加上一個表示聲調的符號,以示發音的變化。給字在古代寫法中與現代基本相同,但是可能會有一些筆畫的變化。

例句:

1. 他的反應速度非常敏捷,對于突發情況總是能夠迅速做出反應。

2. 在困難的時候,朋友總是能夠及時伸出援助之手,真是敏給無微不至。

3. 在商業談判中,敏捷的思維和高效的執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組詞:

敏捷、敏感、敏銳、敏事、敏悟、敏銳

近義詞:

靈敏、敏捷、警覺、機敏

反義詞:

遲鈍、笨拙、遲緩、懶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