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不見影子,追得上風。形容馬跑得極快。景,同“ 影 ”。《說郛》卷六6*四引 唐 無名氏《灌畦暇語》:“今馬之能走者,豈必隨其餘步哉?顧所以滅景追風者有不在,是故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滅景追風漢語 快速查詢。
“滅景追風”是一個古代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滅景”指消失影子,“追風”指追趕疾風,合起來形容馬匹奔跑速度極快,快到連影子都看不見,甚至能追上風的速度。其中“景”通“影”。
2. 出處與背景
出自唐代無名氏《灌畦暇語》(收錄于《說郛》卷六四):“今馬之能走者,忌必隨其餘步哉?顧所以滅景追風者有不在,是故也。”。此句通過對比普通馬匹與神速之馬的差異,強調後者無需跟隨前者的步伐,突顯其超凡速度。
3. 用法與結構
4. 擴展說明
該成語在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古典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常與“風馳電掣”“追風逐電”等詞類比,但更強調“超越視覺極限”的意境。
若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相關典故,可參考《說郛》等古籍原文。
《滅景追風》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滅絕一切美好的景象,追求迅猛如風的力量。它形容人的行為極端兇猛,不擇手段地破壞一切。
《滅景追風》的拆分部首為火、山、辶、食,總共有14個筆畫。
《滅景追風》一詞最早出現在《紅樓夢》一書中。在第四十五回的《詩詞賦》一章中,賈政寫了一首詩:“滅景追風捕衰翁,乘風逐電是人雄。功微名薄三邊地,人泰國安日月同。” 意為滅絕美麗景象,奮不顧身地追求力量,成為英勇的人。後來,這個詞固定下來,用來形容那些兇猛破壞一切的行為。
《滅景追風》的繁體字為《滅景追風》。
古代漢字寫作《滅景追風》。在古代,漢字的形态和書寫方式與現代不同,包括筆劃的形狀和順序。而形狀和書寫方式的變化使得該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
1. 他的行為就像是《滅景追風》,不顧一切地破壞和毀滅。
2. 那個國家的政權變動,帶來了一股《滅景追風》的力量,摧毀了美麗的景象。
滅絕、景象、追求、迅猛、力量、兇猛、破壞、不擇手段、美好、追風
追風逐電、毀滅一切
維護美好、保護景象、依法治國、和諧相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