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賢士。《書·秦誓》:“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董令史 ,良士也。吾每與之言,思慎宜適。” 唐 韓愈 《原毀》:“吾嘗試語於衆曰:‘某良士,某良士。’其應者必其人之與也。” 清 龔自珍 《五經大義終始論》:“良士,國之金玉異物也。”
(2).爵名。 漢武帝 時設置,用以獎賞軍功,位第三6*級。參見“ 武功爵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良士漢語 快速查詢。
“良士”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整理:
賢士、有才能的人
指德才兼備的賢者,常用于古代文獻中對品德高尚之人的尊稱。例如:
爵位名稱
漢武帝時期為獎賞軍功設置的爵位,位列第三級,屬于“武功爵”體系。
古代典籍
近義與反義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白虎通》等古籍原文,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
良士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分别是“良”和“士”。這個詞有着優秀的人品、高尚的道德品質以及崇高的行為标準的意思。它用來形容一個人具有良好的品德和德行,是社會中受人尊敬和值得推崇的人。
在漢字中,“良”字的部首是艮,它的總筆畫數是7;而“士”字的部首是土,它的總筆畫數是3。
“良士”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論語》。在這本書中,孔子曾多次提到了“良士”的概念,用來贊美有德者。後來,這個詞逐漸成為了一種贊譽、贊美的詞語,并被廣泛使用。
在繁體字中,“良”字和“士”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區别。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和現在有一些差異。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古時候的“良”字是由上下兩個部分構成的,上面是一個長的彎曲結構,下面是一個方塊形狀。而“士”字則是由一個稍微複雜一些的結構組成,包括了一些橫、豎和撇捺的筆畫。
1. 他是一個真正的良士,無私奉獻,樂于助人。
2. 我們應該向良士們學習,追求卓越的人生。
良士的相關組詞包括:“良好”、“良心”、“士人”等。
良士的近義詞有:“君子”、“賢人”;反義詞有:“惡人”、“敗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