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弭乱的意思、弭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弭乱的解释

[stop war] 消除祸端,平息战乱

详细解释

平息或制止变乱。《逸周书·明堂》:“ 周公 摄政,君天下,弭乱,六年而天下大治。” 汉 刘向 《说苑·指武》:“ 尧 诛四凶以惩恶, 周公 杀 管 蔡 以弭乱。”《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臣等以 备 肺腑枝叶,宗子藩翰,心存国家,念在弭乱。” 明 唐顺之 《答曾石塘总制》:“吾兄弭乱之略始试于 辽左 ,而绥辑之效再见于 山东 者若此。”《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上海小刀会起事本末》:“今之当道者敦无守土之责,乃既不能防患於未萌,又未能弭乱於将发……果谁之责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弭乱(mǐ luàn),汉语复合词,由“弭”与“乱”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为平息祸乱、消除动乱。以下从词典释义、字源分析及典籍用例角度详细阐释:


一、字义解析

  1. 弭(mǐ)

    《说文解字》释:“弭,弓无缘也”,本义指弓梢(弓末端不缠丝线的部分),引申为“止息、消除” ㊟。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此处“弭”即表停战之意。

    来源:《说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本)

  2. 乱(luàn)

    本义为“治理丝线”,后演变为“动荡、叛乱、混乱” ㊟。《论语·泰伯》云:“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其中“乱”指社会失序。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2版)


二、复合词释义

弭乱 =弭(止息) + 乱(祸乱)


三、典籍用例

  1. 《后汉书·桓谭传》:

    “臣闻安平之君务在弭乱,不敢以危辞自饰。”

    注:桓谭谏言君主应致力于消除动乱,而非空谈危机。

  2. 《明史·王守仁传》:

    “(守仁)设奇制胜,弭乱于将发之际。”

    注:王阳明以智谋在叛乱爆发前化解危机。

  3. 《清实录·康熙朝》:

    “三藩既叛,朕以弭乱为急,分遣劲旅征讨。”

    注:康熙帝将平定三藩之乱视为首要任务。


四、权威参考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收录“弭乱”词条,释义为“平息变乱”。

    参见《汉语大词典》电子版(需订阅访问)。

  2. 《辞源》(第三版):

    强调“弭”的“消除”义与“乱”的“叛乱”义结合,例引《后汉书》。

    《辞源》在线版(商务印书馆官网)。

  3. 《古代汉语词典》:

    注解“弭乱”为古代政论常用词,多指统治者安定天下的举措。


弭乱是具浓厚历史语境的书面词,承载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治止乱”的政治理念,其权威释义可溯至经典史籍及权威辞书。

网络扩展解释

“弭乱”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mǐ luàn,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指平息或制止混乱、战乱,恢复秩序。例如《三国志·蜀书》提到“心存国家,念在弭乱”,强调以消除动乱、安定社会为核心目标。


2. 详细解释


3. 用法示例


4. 近义词与结构


5. 现代适用性

现多用于文学、历史或政治分析中,如描述国家治理或危机处理(例:“防微杜渐,消弭乱源”)。法语翻译为“réprimer les troubles”,体现国际语境下的相似含义。

如需进一步溯源或例句,可参考《逸周书》《说苑》等古籍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阿滥堆板学爆片边见标揭重规累矩传点传饭储采吹灯打倒大阮答讪调役砥节负能耕农工缛衮带头合手下花插蝴蜨绘写佳处讲亲进举捐残去杀倨骜拘锁据图刎首亢旱科输令爱凌朁临深履尾流遡龙翼鸾裀路车名高内关婗子俳赋盘陀路寝默戚扬踆乌三日成魄山简兴世界环境日守徼锁甲提月蜿蟺晩霁伟茂微知温八叉文款小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