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曆。因蓂莢的更換而知月日,故名。 清 唐孫華 《戊寅除夕》詩:“蓂曆序新繙好日,桃符色退似陳人。”參見“ 蓂莢 ”。
“蓂曆”是一個與古代曆法相關的詞彙,其含義及背景可綜合解釋如下: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代物候曆法或蓂莢傳說,可參考《漢書·律曆志》等文獻。
《蓂曆》是指中國古代一種使用植物蓂(音mí)葉制作的曆法。蓂葉的形狀呈心狀,葉片稍厚,顔色呈深綠色。這種曆法在古代廣泛使用,主要用于記錄時間和安排節氣。
《蓂曆》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艹”和“日”,其中“艹”是草字頭部首,“日”是陽字旁。詞語《蓂曆》的總筆畫數是13畫。
蓂曆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當時人們将蓂葉加工成各種形狀,用以記錄時間和農事活動。這種曆法在隋唐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和使用。
《蓂曆》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蓂曆》。
在古時候,《蓂曆》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在隋唐時期,漢字的形狀和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蓂葉仍然是寫成心形的,表示一種祝福和美好的寓意。
1. 他通過研究《蓂曆》,熟悉了古代的農事活動和曆法系統。
2. 古人常常使用蓂葉制作的《蓂曆》來安排節氣和紀念重要日子。
組詞:蓂葉、蓂狀、蓂中日、蓂葉曆法
近義詞:莳、草曆、草木紀、草木曆
反義詞:太陽曆、陰曆、農曆、公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