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蓂曆的意思、蓂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蓂曆的解釋

日曆。因蓂莢的更換而知月日,故名。 清 唐孫華 《戊寅除夕》詩:“蓂曆序新繙好日,桃符色退似陳人。”參見“ 蓂莢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蓂曆(míng lì)是漢語中一個與古代天文曆法相關的專有名詞,特指以傳說中的瑞草“蓂莢”生長規律為參照的計時方式,屬于物候曆的一種。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以下兩部分:


一、詞源與定義

  1. “蓂”的含義

    指“蓂莢”,又稱“曆莢”,是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種象征祥瑞的植物。相傳其每月初一至十五每日生一莢,十六至三十每日落一莢,古人通過觀察莢數變化推算日期(《漢語大詞典》)。

    《玉篇·艸部》:“蓂,蓂莢,瑞草。”

  2. “曆”的含義

    即曆法、計時體系。“蓂曆”合稱,指以蓂莢生長周期為自然标志的原始曆法系統(《中國天文大詞典》)。


二、曆史記載與文化意義

  1. 文獻溯源

    最早見于《竹書紀年》,記載帝堯時代“有草夾階而生,月朔始生一莢,月半而生十五莢,十六日以後日落一莢”,用以輔助紀日(《宋書·符瑞志》引)。後世如《述異記》《帝王世紀》均延續此說。

  2. 象征意義

    蓂莢被視為“堯曆”的具象化符號,代表天道運行有序、政治清明的祥瑞之兆(《宋書·符瑞志》)。唐宋詩詞中常以“蓂餘”“落蓂”代指日期,如白居易《和微之四月一日作》:“蓂葉階前初破蔓,荷花池上欲浮船。”

  3. 科學價值

    蓂曆反映了先民通過物候現象觀測時間的智慧,雖屬傳說範疇,但體現了早期曆法與自然規律的緊密結合(中國科學院《中國古代科技史》)。


三、現代認知與關聯概念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 《宋書·符瑞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3. 《中國天文大詞典》(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4. 《中國古代科技史》(科學出版社)
  5. 《中國曆法史》(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蓂曆”是一個與古代曆法相關的詞彙,其含義及背景可綜合解釋如下:

1.詞義解析

2.文化關聯

3.現代使用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代物候曆法或蓂莢傳說,可參考《漢書·律曆志》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褊隘貶身擘窠字菜包子嘗湯戲次乘打腳釣輪迪功犯患負芒披葦羔雁高言告祝胳膊擰不過大腿個侬宮駕鍋夥害不好豪犷紅燈記鴻黃唿唿輝粲諱生荟蕞結纓具圃橘葉恺風蠟療累劫連踡連四廉卓撩吊絡漠缦樂梅妃夢夢乍綿羽命鋪逆降渠酋容民三姑三社善行無轍迹韶稚射箭運動聖事深谷為陵攝悟説表誦味隨俗浮沈趟土牛五兵鄉戶霄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