縻烂的意思、縻烂的详细解释
縻烂的解释
犹糜烂。縻,通“ 靡 ”。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盖当时局縻烂,兵事掣肘,杀身无补忠孝,宜完留其身以有待,亦儒臣进退之义。”
词语分解
- 縻的解释 縻 í 牛缰线。 捆,拴:羁縻(.束缚;.笼络使不生异心)。 笔画数:; 部首:糸; 笔顺编号:
- 烂的解释 烂 (爛) à 因过熟而变得松软:烂糊。煮烂。 程度极深:台词背得烂熟。 东西腐坏:腐烂。 灼伤:焦头烂额。 崩溃,败坏:敌人一天天烂下去。 破碎:破烂。烂纸。 头绪杂乱:烂摊子。 明,有光彩:烂银枪
专业解析
“縻烂”是一个较为古雅且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的词汇,其含义可从字源和古籍用例中探寻。以下结合权威辞书及文献进行解释:
一、本义:绳索朽烂或束缚解除
- 字源解析:
- 縻 (mí):本义指牛缰绳,引申为束缚、牵系、羁绊。《说文解字·糸部》:“縻,牛辔也。”
- 烂 (làn):指物质因腐朽、溃败而破碎、损坏。《说文解字·火部》:“烂,孰也。”段玉裁注:“引申之为烧烂、烂漫。”
- 二字组合,“縻烂”字面指绳索、羁绊之物朽烂断裂,象征束缚的解除或事物的溃散。
- 古籍用例:
- 如形容军队溃败、纪律涣散,有“縻烂不可收拾”之说(见于部分明清笔记),意指约束失效,局面崩溃如绳索朽断。此义项在《汉语大词典》中有收录。
二、引申义:腐烂、败坏(与“糜烂”通假)
- 通假关系:
- “縻”与“糜”古音相近,常可通假。“糜”本义为粥,引申为碎烂、腐烂(如“糜烂”)。
- 在部分古籍中,“縻烂”被用作“糜烂”的异写,表示物体腐烂败坏或道德、风气的堕落腐化。
- 文献佐证:
- 《康熙字典》在“縻”字条下引《集韵》:“縻,通作靡。”而“靡”有“散乱、倒下”义,与“烂”结合可指溃散败坏。
- 清代学者在训诂著作中指出,“縻烂”与“糜烂”音义相通,均表腐烂、毁坏之意(参考《经籍籑诂》相关条目)。
三、现代使用与辨析
- 在现代汉语规范中,“糜烂”是表示“腐烂、腐化”的标准词形(见《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 “縻烂”作为“糜烂”的古字或异体,在现代文本中已极为罕见,主要出现在古籍研究或特定历史文献引用中。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与现代规范混淆。
“縻烂”一词兼具“束缚解除/朽坏溃散”的本义和“腐烂败坏”的通假义,后者与今之“糜烂”相通。其使用具有鲜明的古语色彩,现代语境下推荐使用规范词形“糜烂”。
主要参考来源:
- 《说文解字》(汉·许慎撰) - 字源依据(可查阅中华典藏网《说文解字》数据库)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 词条释义与古籍引例(上海辞书出版社)
- 《康熙字典》(清·张玉书等编) - 通假关系说明(中华书局影印本)
- 《经籍籑诂》(清·阮元主编) - 训诂学佐证(中华书局)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 - 现代规范词形(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縻烂”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1. 基本释义
“縻烂”读作mí làn,意为“犹糜烂”。其中,“縻”在此处通假为“靡”(即“縻”与“靡”通用),表示“散乱、破败”之意。
2. 文献用例
该词曾出现在清代陈康祺的《郎潜纪闻》卷三中:“盖当时局縻烂,兵事掣肘,杀身无补忠孝,宜完留其身以有待,亦儒臣进退之义。”。此句通过“縻烂”形容时局混乱、衰败的状态。
3. 与“糜烂”的关联
“縻烂”与“糜烂”意义相近,均指事物因腐败、溃散而失去原有形态。但“縻”本义为“束缚”(如“羁縻”),此处因通假关系衍生出“散乱”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
4. 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描述抽象事物的衰败,如局势、制度等,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更常见于古籍或历史文献中。
需注意“縻烂”为通假用法,实际含义等同于“糜烂”,但因“縻”字特殊性,在解读时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
别人正在浏览...
北发被风崩沦标高别树一帜擘李苍宇持咒忿嫉负覊妻扶树孤孱毂绾轰震化钧皇羲花墙见卵求鸡兼示鲛韅教言戒心襟袖九寺库丁老财亮钟了得龙伸蠖屈龙野陆海潘江罗浮山卤水駡爹駡娘迷迷铭刻冥应墨官木木樗樗盘萦片语钳子契心权事热石日契擅事设弧生育率诗联束持树啄提兜擿索通昔托贸望看顽虐万物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