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釐金局 ”。
厘捐局是中國清代中後期至民國初年負責征收商業稅(厘金)的官方機構,其名稱由“厘金”與“捐輸”合并而來,是近代中國重要的財稅征收部門。
“厘捐局”指清代為籌措軍饷而設立的臨時性商業稅收機構,主要對國内流通貨物按值抽稅(稅率約1%,即“一厘”),後逐漸成為常設稅制。其核心職能包括:
1853年,清政府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在江蘇首創厘金制度,後推廣至全國。厘捐局作為執行機構,分“總局”(省一級)和“分局”(州縣及關隘),形成層級管理體系。其征收方式靈活,但稅卡林立、重複征稅等問題加重了商民負擔,阻礙了商品流通。
清末新政時期,厘金制度因阻礙經濟發展備受诟病。1903年起,清政府嘗試改革,部分省份改征統稅。1931年,國民政府正式廢除厘金,厘捐局隨之撤銷,其職能由統稅局及後來的貨物稅機構取代。
參考資料來源:
“厘捐局”是清代中後期設立的一種稅收機構,主要職能是對國内水陸運輸的貨物征收捐稅(即“厘金”),相當于現代的稅務局。以下為詳細解釋:
定義與别稱
該機構在不同文獻中也被稱為“厘金局”或“釐金局”,其名稱中的“厘”指代稅率單位(通常為貨物價值的1%),而“捐”則強調這是一種通過關卡征收的臨時性捐稅。
曆史背景與職能
厘捐局起源于太平天國時期(約1853年),清政府為籌措軍費,在各省交通要道(如碼頭、驿站)設立關卡,對過往貨物按價值比例征稅。例如,提到其職責包括“水陸征收金稅”,而指出全國局卡在鹹豐至同治年間多達3000餘處,後期仍有2200餘處,可見其覆蓋範圍之廣。
運作特點與影響
該機構采用“值百抽一”的稅率(即1%),但因重複征稅和官員腐敗,實際稅負遠超名義比例,加重了商民負擔。這一制度雖在清末逐漸改革,但直至1931年才被國民政府廢止。
注: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沿革或具體案例,可參考原始資料。
阿耨達池安全保密蚌江便乃并聯不勞而獲擦粉塗額充拓春牓村公吊古尋幽地壠斷袖餘桃斷雨敦煌變文阿谀發恨凡徒分房幹化功敗垂成貢實構釁乖散汗粒懷憶黃遠生嬌慵角韻羯鼓催花濟世巨著課事跨鶴揚州愧怒旅吟駡山駡海鬧鵝甯願沛庭缥渺丕緝騎鶴上維揚瓊都曲變熱性日久歲長三摩剩山殘水豕突狼奔夙孤繐帳筍枯胎膜退剪下場詩象王閑口弄閑舌鹹陟宵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