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釐金局 ”。
“厘捐局”是清代中後期設立的一種稅收機構,主要職能是對國内水陸運輸的貨物征收捐稅(即“厘金”),相當于現代的稅務局。以下為詳細解釋:
定義與别稱
該機構在不同文獻中也被稱為“厘金局”或“釐金局”,其名稱中的“厘”指代稅率單位(通常為貨物價值的1%),而“捐”則強調這是一種通過關卡征收的臨時性捐稅。
曆史背景與職能
厘捐局起源于太平天國時期(約1853年),清政府為籌措軍費,在各省交通要道(如碼頭、驿站)設立關卡,對過往貨物按價值比例征稅。例如,提到其職責包括“水陸征收金稅”,而指出全國局卡在鹹豐至同治年間多達3000餘處,後期仍有2200餘處,可見其覆蓋範圍之廣。
運作特點與影響
該機構采用“值百抽一”的稅率(即1%),但因重複征稅和官員腐敗,實際稅負遠超名義比例,加重了商民負擔。這一制度雖在清末逐漸改革,但直至1931年才被國民政府廢止。
注: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沿革或具體案例,可參考原始資料。
《厘捐局》是一個詞語,它的意思是草台班子中專門負責管理稅收和征收捐款的機構。
《厘捐局》的拆分部首是廠和手,它的總筆畫數是10畫。
《厘捐局》一詞源自明清時期,是指專門負責厘定和征收各種捐稅的政府機構。
《厘捐局》的繁體字為「厘捐局」。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可能有所不同。然而,《厘捐局》這個詞語的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保持一緻。
1. 厘捐局的工作是對社會各層人民征收捐稅。
2. 他的爺爺曾在厘捐局任職。
1. 厘稅:管理和征收稅款的機構。
2. 捐款:主動或強制要求人們支付的資金。
1. *********:負責管理和征收稅務的機構。
2. 征稅處:專門負責征收各種稅款的處所。
無收費處:不收取任何捐稅或費用的機構或場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