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abyrinth;wrong path] 找不到渡口,多指使人迷惘的境界
此即迷津也,深有萬丈,遙亘千裡。——《紅樓夢》
(1).迷失津渡;迷路。 唐 孟浩然 《南還舟中寄袁太祝》詩:“ 桃源 何處是?遊子正迷津。” 宋 梅堯臣 《寄題蘇子美滄浪亭》詩:“曩子初去國,我勉勿迷津。”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題畫》:“原是看花洞裡人,重來那得便迷津。”
(2).佛教語。指迷妄的境界。 唐 敬播 《<大唐西域記>序》:“廓羣疑於性海,啟妙覺於迷津。”《醒世恒言·黃秀才徼靈玉馬墜》:“望羅漢指示迷津,救拔苦海。” 郭沫若 《南冠草》第一幕:“隻要他們識破迷津,那便回頭是岸。”
(3).泛指迷誤的道路;錯誤的方向。 歐陽山 《柳暗花明》一二○:“我自己迷迷糊糊的,不知道怎麼辦好。可是 金端 同志給我指點了迷津,告訴我許多秘訣,使我走上康莊大道。” 秦牧 《藝海拾貝·魯班的妙手》:“他所到之處,總是給人指點迷津,遇山開路,逢水架橋。”
(4).猶迷宮。 何其芳 《論快樂》:“真理是很簡單的。不過在沒有找到它以前,我們可能老在它的旁邊繞着圈子,像迷失在一個很複雜的迷津裡面。”參見“ 迷宮 ”。
“迷津”的漢語詞典釋義詳解
“迷津”是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使人迷惑的錯誤道路或方向,常比喻人因困惑、迷失而找不到正确的途徑或答案。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
本義與核心釋義
詞源與結構分析
用法與語境
近義詞辨析
權威參考來源:
“迷津”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mí jīn,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本義與字面解釋
原指找不到渡口或迷失道路,如秦觀《踏莎行·郴州旅舍》中“月迷津渡”即描述渡口被月色籠罩而難以辨識的情景。其中“津”指渡口,“迷”則強調迷失狀态。
佛教引申義
佛教中,“迷津”象征迷妄的境界,即因無明而陷入困惑與錯誤認知,需通過指引(如佛法)脫離苦海。例如《紅樓夢》第五回提到“此即迷津也”,暗喻人生困境。
文學與日常比喻
泛指迷失方向或陷入困惑的境地,既可用于具體情境(如迷路),也可比喻思想、情感上的迷茫。唐代孟浩然詩句“桃源何處是?遊子正迷津”便以“迷津”表達對理想境界的追尋與困惑。
使用場景與示例
該詞融合了地理迷失與精神困惑的雙重含義,既有具象的“渡口”指向,又承載了哲學與宗教層面的抽象思考。
霭郁寶籍備辦北部灣邊罅鄙黩不念舊情唱诨倡諾赤壁賦抶疻粗才得采掉窩動悟斷碛睹物思人翻核改稿鋼琴高拱詭令黃麾見在身交薦假塟誡勑緊關裡就請雞鹜相争倦出軍命抗音可恥孔雀裘款密牢承老狗撂交厲祟寠乏露床蘆荻臝裎邁種南阮暖痛青袍布襪柔胎商餘使勁松菊泝涉潭瀹天地桌體液忘神限制狎興犀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