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犀椎 ”。古代打擊樂器方響中的犀角制小槌。 唐 蘇鹗 《杜陽雜編》卷中:“﹝ 阿翹 ﹞俄遂進白玉方響,雲本 吳元濟 所與也,光明皎潔,可照十數步。言其犀槌,即響犀也,凡物有聲,乃響應其中焉。” 清 納蘭性德 《采桑子》詞:“土花曾染 湘 娥黛,鉛淚難消,清韻誰敲,不是犀椎是鳳翹。”參見“ 方響 ”。
“犀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主要來源于古代文獻和樂器相關記載:
基本定義
犀槌指古代打擊樂器“方響”中使用的犀角制小槌,用于敲擊方響的金屬片發聲。這種槌因材質珍貴(犀角)而得名。
文獻出處
關聯樂器“方響”
方響是中國古代一種編懸式打擊樂器,由十六枚大小相同的長方形鐵片組成,懸挂于木架上,用犀槌敲擊演奏,盛行于隋唐時期。
部分詞典提到“犀槌”可比喻極其珍貴的人或物,源自“犀”象征稀有(如犀角珍貴),而“槌”則可能取自其功能性。但此用法在古籍和權威文獻中較少見,更多屬于現代詞典的擴展釋義。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唐代《杜陽雜編》或清代詩詞相關文獻(來源:)。
犀槌是一種古代文物,用于磨犀角或槌打其他物品。在現代漢語中,犀槌被引申為指代一種堅硬且有力的工具或武器。
犀槌的拆分部首是牙(yá),由3個筆畫組成。
犀槌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的文獻中。在書法作品中,犀槌被用于描述一種有力的墨迹。在漢字演變的過程中,犀槌的形狀也逐漸與犀角或其他堅硬的工具相類比。
犀槌的繁體字是「犀槌」。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所不同。犀槌在古時候的寫法為「犀鎚」。
1. 他手握犀槌,一錘将門鎖砸開了。
2. 這個小說的情節緊湊,扣人心弦,就像一把犀槌。
犀槌沒有常見的組詞用法。
近義詞:犀錘、犀錘子
反義詞:柔軟、脆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