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祟的意思、厲祟的詳細解釋
厲祟的解釋
為害作祟。 漢 賈誼 《新書·禮容語下》:“方是時也,天地調和,神民順億,鬼不厲祟,民不謗怨,故曰‘宥謐’。”
詞語分解
- 厲的解釋 厲 (厲) ì 嚴格:厲禁(a.列隊警戒;b.嚴厲的禁令)。厲行(妌 )節約。 嚴肅:嚴厲。聲色俱厲。 兇猛:厲害。雷厲風行。色厲内荏。 磨,使鋒利:厲兵秣馬。再接再厲。 古同“疠”、“癞”,惡瘡。
- 祟的解釋 祟 ì 迷信說法指鬼神給人帶來的災禍,借指不正當的行動:作祟。鬼鬼祟祟。邪祟。 筆畫數:; 部首:示;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厲祟”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多見于典籍,其含義可以從構成該詞的兩個字分别理解,并結合古代文獻中的用法來闡釋:
-
字義分解與核心含義:
- 厲 (lì): 本義指磨刀石,引申為“嚴厲”、“猛烈”、“兇惡”。在古代文獻中,“厲”常通假為“疠”,指瘟疫、惡疾,或指惡鬼、邪祟。《說文解字》釋“厲”為“旱石也”,段玉裁注引申其義。 在鬼神意義上,“厲”指因無後或非正常死亡而無人祭祀的鬼魂,常作祟害人。
- 祟 (suì): 指鬼神帶來的災禍、禍患。《說文解字》釋為“神禍也”,指鬼神暗中作怪帶來的不祥。
- 合義: “厲祟”即指由惡鬼、邪神(厲鬼)作祟而招緻的災禍、疾病或不幸。它強調災禍的來源是兇惡的鬼怪,帶有強烈的負面和恐怖色彩。
-
文獻例證與用法:
- 該詞在古代典籍中雖不極其常見,但可見于重要文獻。例如:
《國語·魯語下》:“幽王三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曰:‘周将亡矣!……川竭,山必崩。……山崩川竭,亡之征也。川竭,山必崩。若國亡不過十年,數之紀也。夫天之所棄,不過其紀。’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十一年,幽王乃滅,周乃東遷。厲祟之降,其在此乎?” (韋昭注:“厲,惡也;祟,神禍也。”)
此處“厲祟”指上天降下的兇惡災禍(具體表現為地震、山崩、川竭),被視為西周滅亡的征兆。
- 此例清晰地表明,“厲祟”指的是重大的、兇險的、由超自然力量(被視為惡鬼邪神作怪)導緻的災禍。
-
總結釋義:
厲祟意指由兇惡的鬼怪(厲鬼)作祟而引發的災禍、疾病或不幸事件。它是一個帶有濃厚鬼神觀念和災異色彩的古代詞彙,常用于描述那些難以解釋、危害巨大且被認為源于邪惡魔力的災難。
引用參考來源:
- 《說文解字》及其注解 (許慎 撰 / 段玉裁 注): 提供了“厲”與“祟”字的本義及引申義核心解釋,是理解字源的權威依據。可參考中華書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版本。
- 《國語》 (左丘明 著): 卷三《周語下》伯陽父論地震部分,是“厲祟”一詞在典籍中使用的經典例證。韋昭的注解直接闡明了其含義。可參考上海古籍出版社《國語譯注》或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厲祟”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釋義
讀音為lì suì,指“為害作祟”,常用于描述鬼怪、邪祟帶來的危害或災禍。
2.詞源與出處
- 語出《新書》:漢代賈誼《新書·禮容語下》中記載:“方是時也,天地調和,神民順億,鬼不厲祟,民不謗怨。” 此處“厲祟”指鬼神未制造災禍。
- 字義拆分:
- “厲”:本義為兇猛、嚴厲,引申為災禍(如“厲鬼”)。
- “祟”:原指鬼神作怪,後泛指暗中害人的行為。
3.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文言表述,形容邪祟作亂或災禍降臨,如“鬼不厲祟”即指鬼神未帶來禍患。
4.相關詞彙
5.補充說明
部分資料(如)将其歸為成語,但主流辭書(如、2)更傾向于作為普通詞語收錄,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理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新書》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跋扈自恣保鄰鞞芾博衍陳論此呼彼應挫衄大澈大悟打滑動化斷治二大流放馬華陽風月館根絶工齡挂枝兒滾帳豪人嘿奪畫眉京兆慧日火積健劍集萃績紡急荒錦素躨躨哩溜歪斜六宮粉黛末策木岸木碗孽芽泮合蒱酒锵金铿玉蒨巧晴虹輕勻湫湫杞梓連抱搉場驅合深竄升降舵聖者申驅守藩水犀手嗣紹松吹宋玉東牆頌鐘文組誣蔽物種心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