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貧乏,缺乏。《新唐書·道孝王元慶傳》:“時諸王奉給薄於帝子,至數寠乏,大臣莫敢言。”
“寠乏”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寠乏(拼音:lóu fá)意為貧乏、缺乏,多用于形容物質或經濟上的匮乏狀态。例如《新唐書·道孝王元慶傳》中記載:“時諸王奉給薄於帝子,至數寠乏,大臣莫敢言。”
該詞現已罕用,常見于古籍或文言研究。如需現代語境表達類似含義,可替換為“匮乏”“貧乏”等常用詞。
寠乏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盥洗之後疲憊、疲倦、乏力。形容經過洗澡或洗臉後身體疲憊不堪的狀态。
寠(chǔ)的部首是宀(mián),寸(cùn)為偏旁,寠的總筆畫數是14。
乏(fá)的部首是丨(gǔn),乛(yǎn)為偏旁,乏的總筆畫數是4。
寠乏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爾雅》一書,其中記載了寠乏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寠乏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的書寫形式中,寠字的寫法略有不同。寠的上部是宀,下部是冖,中間是日,表示在盥洗時曬太陽,以驅除疲憊。
乏字在古代的寫法也存在一些差異。乏的上部是丆,下部是灬,表示盥洗後身體疲勞。
洗個熱水澡後,我感到寠乏不堪。
組詞:寠勝、疲寠。
近義詞:疲勞、乏力。
反義詞:精力充沛、有活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