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止息,收斂。 前蜀 杜光庭 《羅天醮太一詞》:“臣封境乂安,龍神輯睦,生靈康泰,遠近昭蘇,疵癘無侵,幹戈弭戢。” 宋 葉適 《故知廣州薛公墓志銘》:“狙啖勢窮,乃稍弭戢;而 虔 、 南雄 、 南安 三州, 楚 、 百粵 首尾地,尚憑負巢窟,熾張如故。”
"弭戢"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合成詞,具體解釋如下:
一、讀音與結構 讀音為mǐ jí,由"弭"(停止、消除)和"戢"(收斂、止息)兩個近義字組合而成,屬于同義複合詞。
二、基本釋義 指停止、收斂,常用于描述戰争平息、沖突緩和或行為節制。如:
三、擴展解析
四、現代使用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創作,現代口語中較少出現。近義詞有"平息""收斂",反義詞如"爆發""激化"。
建議在閱讀古文時重點關注該詞,日常使用可選擇更通俗的現代漢語詞彙替代。
《弭戢》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為消除戰争、和解、化解沖突的意思。
《弭戢》由兩個部首組成:弓部(第三筆)和戈部(第62筆)。
《弭戢》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周易·系辭上》:“無政府,戢于戈矣。”意為沒有政權,就能消除戰争。
繁體字中,《弭戢》分别為「彌戒」。
古代漢字中,《弭戢》寫作「弭戢」,也有些許變異形式。
1. 他們采取了弭戢的措施,成功地緩解了緊張的局勢。
2. 雙方進行了一系列的談判,希望能夠弭戢争端。
1. 弭止: 指停止、平息。
2. 弭慢: 指克制怒氣、冷靜下來。
3. 消弭: 指消除、消滅。
和《弭戢》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和解、調停、緩和、化敵為友。
和《弭戢》意思相反的詞語有:戰鬥、沖突、紛争、對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