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名。蔓生如绶,故名。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下:“紅綬花,蔓生如綬,有文采,因名焉。” 唐 陳子良 《春晚看群公朝還人為八韻》:“迎風采旄轉,照日綬花開。”
绶花是一種古代文獻中記載的花卉名稱,其含義和特征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基本定義
绶花是蔓生植物,因莖葉或花朵形态類似古代絲帶“绶”而得名。“绶”指絲質帶子,常用于系官印或勳章,而此花“蔓生如绶”,故被賦予此名。
文獻記載
南朝梁代任昉《述異記》提到“紅绶花,蔓生如绶,有文采”,唐代陳子良詩句“照日绶花開”也描述其形态。可見其名稱在南北朝至唐代已流傳。
名稱關聯性
绶花的命名體現了古代植物學中以物喻形的特點。“绶”象征華貴,可能暗示此花色彩或紋理繁複,與絲帶相似。
其他補充
部分資料标注其拼音為“shòu huā”,結構為“绶(左右結構)+花(上下結構)”。但現代植物學中暫無明确對應的物種,可能為古代雅稱或已失傳的品種。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述異記》等古籍原文,或查閱權威植物學史資料。
绶花(shòu huā)是指用彩繩、彩帶等裝飾的花朵,常常用于裝飾衣物、鞋帽等物品。
绶(shòu)的部首是纟,總共有8個筆畫。
花(huā)的部首是艹,總共有7個筆畫。
绶花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在古代,绶花通常是用作裝飾宮廷服飾和貴族的禮品。至今,绶花仍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經常用于特殊場合的裝飾。
在繁體字中,绶花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绶花的古時候漢字寫法沒有明确的記錄。然而,通過對古代文獻和曆史文化的研究,我們可以了解到绶花在古代的使用情況。
1. 她穿着一件繡滿绶花的旗袍,顯得莊重而優雅。
2. 這個禮品盒上裝飾着一束精美的绶花,非常漂亮。
1. 绶帶(shòu dài):用于裝飾衣物、禮品等的彩繩。
2. 绶緞(shòu duàn):用绶編織而成的綢緞,通常用于制作傳統的服飾。
彩花(cǎi huā)、裝飾花(zhuāng shì huā)。
素花(sù huā)、樸素(pǔ sù)。
【别人正在浏覽】